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623章 对铁匠能力的测试与确认

1913 年谷雨的南京临时实验室,八盏煤油灯在青砖地面投下摇曳的光晕。江浅指挥着三名助手安装时空能量装置,铜制的线圈在木架上缠绕成螺旋状,每个节点都嵌着从敦煌经卷上取下的时砂样本。铁匠局促地站在房间中央,粗布工装裤的裤脚还沾着皖南山区的泥点,左臂的印记在灯光下泛着淡金色的微光。

 “放松些,就当是在打铁。” 江浅递给铁匠一杯热茶,搪瓷杯壁上印着的五角星已经被时砂染成青铜色,“这些线圈会模拟时空裂隙的能量场,你只需要告诉我,哪里的‘气’不对劲。” 她特意用了铁匠熟悉的词汇 —— 在皖南方言里,“气” 既指炉火的温度,也指事物的内在能量。

 铁匠捧着茶杯的手指微微收紧。当第一组线圈通电时,他突然偏过头,目光精准地落在西南角的装置上:“那里的‘气’在打转,像被风堵住的炉膛。” 江浅的瞳孔骤然收缩 —— 那组线圈确实因为接线错误导致能量湍流,连监测仪都需要三分钟才能识别出异常,而他只用了两秒钟。

 助手们迅速调整线路,房间里的空气突然震颤起来。铁匠的喉结上下滚动,左臂的印记浮现出清晰的星图,北斗七星的勺柄正指向装置中央的时砂容器。“它们在往外跑。” 他突然伸手在空中虚抓,那些肉眼不可见的能量流仿佛被无形的手牵引,监测仪上剧烈跳动的波形竟渐渐平稳,“就像烧红的铁要从砧子上跳下来,得按住。”

 江浅示意助手增加能量输出。当电流强度达到额定值的 150% 时,线圈周围的空气开始扭曲,时砂样本在容器里翻腾成青铜色的旋涡。铁匠的额角渗出冷汗,印记的光芒忽明忽暗,但他始终稳稳地站在原地,掌心对着旋涡的方向。三分钟后,旋涡奇迹般地平息了,监测数据显示,能量泄露量比理论值减少了 72%。

 “你能看见能量的颜色?” 江浅的笔记本上已经画满了波形图,笔尖在 “异常稳定期” 几个字下反复划线。铁匠摇摇头,又点点头,粗糙的手掌在空气中比划着:“不是颜色,是温度。顺畅的‘气’是暖的,打旋的是烫的,像淬火星子时的铁屑。” 他突然指着墙角的备用线圈,“那个还没通电的,里面藏着点‘冷气’,像冬天冻住的河。”

 后续的测试持续了整整两天。在蒙眼实验中,铁匠能仅凭触感就分辨出不同年代的时砂样本 ——1913 年的带着铁锈味,1938 年的混着硝烟气,1967 年的则泛着机油的冷香。当江浅将 1938 当重庆兵工厂的螺栓放在他手心时,印记突然爆发出红光,螺栓表面的锈迹竟自动剥落,露出锃亮的金属本色。

 “这是‘物质溯源’能力。” 江浅用镊子夹起螺栓,上面还残留着淡淡的螺旋纹路,“古籍记载的‘执锤者能辨金石之龄’,原来不是夸张。” 她突然想起 1967 年纽约少年用沙粒重现历史的场景,不同时空的守护者似乎都拥有与物质对话的天赋,只是表现形式因职业而异。

 第三天的测试移到室外。江浅在紫金山的竹林里布置了二十七个微型能量源,组成与《伏尼契手稿》星图相同的阵列。晨雾中的竹叶凝结着青铜色的露珠,那是时砂与水汽结合的产物。铁匠闭上眼睛,左臂的印记在雾气中勾勒出荧光轨迹,他每一步落下的位置,都恰好踩在能量源的节点上。

 “这里的‘气’像老槐树的根。” 他在阵列中心停下脚步,脚下的泥土突然冒出细小的气泡,里面混着闪烁的时砂,“它们从地底下钻上来,顺着叶尖往天上跑。” 江浅的地质雷达显示,此处正是南京地磁场的异常点,与 1938 年李四光发现的地磁异常带完全重合,而他仅凭体感就找到了这条隐藏的能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