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章

 后山村八组共有十八户人家,六十七口人,成为此次洪灾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好在柳江河果断决策,强行将群众转移,才使得洪灾中八组没有一人受伤。 

 然而,不幸的是,这十八户人家中有十三户的房屋被垮塌的山体完全掩埋。 

 另外五户的房屋,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经有关部门鉴定,这些房屋已无法继续居住。 

 不仅如此,经过对八组所在地区的监测发现,这里仍然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居住地显然已不再适合居住,必须另寻他处重新修建房屋。 

 从洪灾发生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月,但受灾群众依然只能居住在临时安置点。 

 这些受灾群众大多是自发迁居至此地,且居住在山顶,与当地村民的交流相对较少,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深厚。 

 村上为了给他们找到一块相对合适的土地来修建房屋,可谓是煞费苦心、费尽周折。 

 经过多方寻找和努力,终于找到了后山村七组的一块荒地,这一决定却引来了不少七族老百姓的强烈反对。 

 在农村,土地对于人们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生活的保障,更是家族传承的象征。 

 因此,每年因为土地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数不胜数,甚至有些时候还会闹出人命。 

 面对这种情况,乡上和村上的工作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协调工作。 

 他们挨家挨户地走访,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和协商,村民们的态度逐渐缓和,最终同意将这块土地用于修建房屋。 

 不过,由于这块土地的面积有限,无法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修建房屋,也无法实现独门独户的愿望。 

 经过深思熟虑,采取集中修建的方式,将十八户人家分成九栋楼。 

 每栋楼容纳两户人家,每家两层半,每家差不多也是近两百平方。 

 这样的安排虽然不能完全满足每个人的期望,但却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 

 同时也便于解决饮水、通电等基础设施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修建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八组的村民们地发现,与他们过去熟悉的土房相比,现在的楼房带来了诸多不便。 

 以前的农房里有常年不灭的火塘,那是村民们冬日取暖、做饭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的风俗习惯。 

 同时,还有宽敞的院子,可供晾晒谷物,举办酒席等。 

 然而,如今的楼房却无法将火塘搬上楼,院子也变成了大家共用的空间,这使得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其次,过去每家每户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猪圈、羊圈和牛圈,方便养殖家畜。 

 但现在这个地方,要想满足每家每户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无疑给村民们的生计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为养殖家畜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这些问题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当柳江河等人步行来到这里,八组的村民们正在给村长马永兵抱怨。 

 “为什么不能让我们自己找地方修房子呢?在这里修房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日子还怎么过下去啊!”一位村民愤怒地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