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高宗幸明德宫(二)
李治接过郭孝恪递过来的账本,仔细查阅着,他见上本子记载着新招二十名园丁园。ud\萝£eo拉¢_小^*£说?3: ¤??无.?错-|内3容*?
李治觉得有些奇怪:
“郭卿家,朕且问你,为何要招聘新员工?”
郭孝恪朝着李治插手礼回应:
“圣人,这是因为后山新开一处百亩菜园,要招新演员工当园丁为圣人锄地种菜,供陛下日常食用”
李治听罢,剑眉蹙成一个几字:
“不必这样子铺张浪费,寻常蔬菜就可以,多的那些人就打发回去,让他们回乡种地吧。”
郭孝恪有些羞愧难当:
“臣惭愧呀,臣这就命令人办妥此事”
李治抬手让郭孝恪立刻去办。
午膳过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李治和武媚娘携手漫步在明德宫的花园之中。
这座花园布局精巧,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小径蜿蜒曲折,通幽处别有洞天。
两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间来到了鱼池边。只见几个内侍正站在池边,将手中的鱼食撒向池中。
那些红鲤鱼、绿鲤鱼像是闻到了食物的香气,纷纷从四面八方游来,争先恐后地抢夺着鱼食。
它们或翻腾跳跃,或穿梭嬉戏,好不热闹。
这一幕让李治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
那时,他的父亲李世民常常带着他在九成宫的鱼池边钓鱼。
李世民会耐心地教他如何选择合适的鱼饵,如何观察鱼儿的动静,如何巧妙地抛出鱼钩。^z¨h¢a*o_h/a\o~z^h^a~n,.?c¢o-m-每当钓到一条大鱼,李治都会兴奋得手舞足蹈,而李世民则会笑着摸摸他的头,告诉他:
“稚奴,做皇帝者,就像这鱼池的水,得清,鱼才能活得好;水要是浑了,鱼就都死了。”
如今,父亲的话语犹在耳边回响,而他自己也已登上皇位,肩负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李治凝视着池水中自己的倒影,心中感慨万千。他突然转头对身旁的侍臣说道:
“去把杜正伦的那本盐价奏报拿来,朕要再仔细看看。”
侍臣小心翼翼地将奏报捧到高宗面前,高宗则不紧不慢地坐在池边的石凳上,仔细地逐字逐句阅读着。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纸张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而“盐价”二字恰好被一束阳光照亮,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高宗凝视着这两个字,眉头微皱,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过了一会儿,他提起笔,在“盐价”二字旁边龙飞凤舞地批道:
“着兵部员外郎崔知悌,领三名御史,即刻前往江南查盐价,务必查清是谁在背后加价。”
写完后,高宗将奏报递给一旁的内侍:
“快马送去洛阳,让政事堂发下去。”
内侍领命而去,高宗则继续坐在石凳上,目光投向远处的田野。
傍晚时分,太阳渐渐西沉,余晖将天空染成了一片橙红色。
高宗登上宫后的望楼,极目远眺。¢1\9·9\t/x?t,.·c·o,m^楼外的田野一望无际,绿油油的庄稼随风摇曳,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
远处的洛阳城宛如一头卧在平原上的巨兽,隐隐可见城中的房屋和街道,还有袅袅升起的炊烟。
高宗静静地站在望楼上,思绪却如潮水般涌来。
他想起早上路过的那些插秧的农夫,他们辛勤劳作,只为了能有个好收成。
然而,盐价的不断攀升却使得他们的生活愈发困苦不堪。
高宗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忧虑,他想起了杜正伦在奏报中所提及的盐价问题,以及政事堂中那些亟待他批准的漕运章程。这些事务如同沉重的担子一般压在他的肩头,让他感到喘不过气来。
高宗缓缓地叹了一口气,仿佛要将心中的烦闷和压力一并释放出来。
他转过身去,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走下望楼。每一步都显得有些迟疑,仿佛脚下的路充满了未知的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