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箫引 作品

34. 下自成蹊

虞国除了灵昌、金阙、嘉州等平原沃野,还有不计其数丘陵与深山老林。

 

京师有三公九卿,地方有州刺史、郡守、县令,每县再细分,是镇、乡、村、里。国朝文教凋敝,书卷典籍皆为大小世家私藏,读书修学之所仅存于各世家私塾,学而优者,由郡县推举入朝为官。

 

如此发展一百多年,朝中官吏九成出自世家,可用之材寥寥。门阀、世家、宗族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致使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

 

在这套吏治体系外,还存在着山民十二部:西南二部、中三部、东北七部。地势崎岖险隘,渔猎樵民居住分散,国权更难管理,仍保留着部落格局,由酋长统一管理赋税、文教、刑讼和军政。

 

换言之,到了山民部落,每年只需向朝廷纳少量赋税,其他全部自治。

 

东北七部,从摩云群山一直延伸到夔山,最东直抵木城山地界。

 

真真切切深谙“唇亡齿寒”之道的,莫过于山民东北七部,有的与翊国镇南府接壤,有的与西陵接壤。

 

“他们靠山吃山,朝廷那点精兵只够□□,完全不能跟金州军抗衡”,萧鄞歪歪坐在车里,胳膊支着车窗,“他们又不傻,若西陵被灭,木城、夔山尽数落入崔氏掌控,他们那日子……啧啧……”

 

孟书瑶支起另一侧车窗,看着相反方向,目色深远,不知在思索什么,许久才笑了笑:“他们就不蹦跶一下?”

 

“你猜。”萧鄞懒洋洋瞥了一眼窗外,梯田全都细细翻过,黝黑和碧绿交错,碧绿是生长中的冬油菜、黝黑土壤蛰伏着冬小麦,“北顶军能与翊军打得有来有回,想必人数不会少,就算且耕且守,有翊军时刻捣乱,粮草应该不大够。能维持这么久,缺的那部分,哪儿来的?”

 

自然是山民七部蹦哒来的,其实孟书瑶前些年看见过,为北顶军支援粮草的辎车上、残留着未磨干净的图腾。

 

当时,姜昀有意让她接触更多机密,但她怕自己被山民认出,婉拒了。

 

然而细细算来,山地贫瘠,山民收成也不好、还要交赋税,所以北顶军粮草一直很艰难。直到她十六岁那年,另一个方向开始送来更多粮草,甚至还有兵器和铠甲。

 

当然,接应更加隐秘,每次都是姜昀亲自去。

 

马车疾驰,车外风景一掠而过,隐隐可见许多较为平整的荒山。

 

她叹了口气:“山居不易,这些部落不缺地盘,缺人。”

 

萧鄞点点头:“朝廷眼里只有世家,世家眼里只有平原肥地,山民十二部大概交不上多少赋税、又地广人稀闹不起事,这些地方也没几个人管,是以日渐式微。”

 

“可笑,数典忘祖”,孟书瑶倏地冷笑,“当年开明王收复山民十二部,难不成是贪图那点赋税?”

 

她一反常态的凌厉、令萧鄞怔了怔,反应过来后,眼里露出惊诧和赞赏,附和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从不是什么陈年旧事,你实打实从战场上厮杀过,跟他们不一样。”

 

承担戍边重任的山民十二部地位降落、实力式微,虞国之地利犹如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只等个大胆的轻轻一戳、便露出边防空虚的败絮。

 

若失西陵牵制,以武立国、兵强马壮的翊国,极有可能成为这头茬的针。

 

孟书瑶叹了口气,移开目光:“知道也无用,此处朝堂没有女人的位置,分明是两全其美的法子,推行起来还得拐几道弯。”

 

“山民七部安置西陵遗民,内可充实人口、外可抵御外患,西陵也不至于战败后全员沦为战俘,,的确是各得其所好的主意”,萧鄞沉吟半晌,抬眼问,“公主打算亲自去跟酋长谈?”

 

孟书瑶眨了眨眼:“不可以?”

 

萧鄞脸色未变:“恕我直言,公主身份敏感,实在不便直接插手此事。若信得过我,给一件能证明身份的信物,我找寻靠谱的说客去,或寻个合理托词、办一场明面上与公主无关的宴会……”

 

“我在想一件事”,孟书瑶一瞬不瞬凝视他许久,忽然提议,“要不年底回灵昌,请一道圣旨休了你?”

 

她说的轻松自然,像在讨论晚餐吃什么。

 

萧鄞懵了一瞬,试图理解:“夫妇一体,公主觉得我这身份在,反而不好行事?”

 

孟书瑶自顾自地说:“闹出些破事,人尽皆知那种……我名义上的君舅不在世,又不与家主夫妇和君姑同住,没法拿这个做文章。可以学嘉月姑姑,养上十几个面首……”

 

萧鄞脸色一沉,直勾勾盯向她。

 

“反正我名声也就那样,指不定大部分人更同情你。你公务上办事得力,听舅舅说王兄私下多次称赞,和离后也一定会继续用你,甚至补偿些”,孟书瑶被他瞪得脖子一缩,神色带上委屈,“记得你不怎么好面子啊,我总得先顾全里……”

 

她一个中毒将死之人,什么名声、流言都看得淡,既然渝安这边提早完事,能先摘干净一个是一个。

 

萧鄞目光变冷,生硬地问:“你当真觉得,我娶你是为了仕途前程?”

 

孟书瑶盯着他表情,忽然“噗嗤”笑出声,想缓和气氛:“驸马这位置,有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