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萌轩 作品

第七章 女强人(第2页)

 “我算了算,如果能在西安、厦门建两个中央厨房,辐射半径500公里内的所有门店……”苏宁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三年内,我们能让‘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开遍半个中国!”

 水花被丈夫的激情感染,也跃跃欲试:“那兰州拉面呢?”

 “那是下一步。”苏宁笑着收起图纸,“走,今天去见沙县的老师傅们。记住,咱们现在是‘西北风情’的考察员,别提商标的事。”

 两人出门时,谁也没注意到招待所对面的茶楼上,林副主任正拿着大哥大低声通话:“……对,他注册了好几个商标……太完美了,完美得不像真的……您放心,我会盯紧的……”

 电话那头,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了什么,林副主任的脸色顿时变得凝重:“明白。必要时候,我会采取行动。”

 挂断电话,林副主任望向窗外。

 街道上,苏宁正体贴地帮水花拦出租车,看起来就像一对普通的年轻夫妻。

 但谁能想到,这个西北来的小子,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全国的餐饮大网?

 更让林副主任不安的是,他隐约感觉,苏宁背后似乎还有另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推动这一切……

 小主,

 ……

 宁夏水花餐饮文化公司的账本上,突然多出了一笔三千万元的汇款。

 水花盯着这个数字反复核对了三遍,手指微微发抖。

 汇款方是“厦门山海情投资有限公司”,备注写着“设备采购款”。

 问题是,公司近期根本没有向厦门采购任何设备。

 “宁哥,这个……”她拿着银行回单找到正在开会的苏宁。

 会议室里,各地分店经理正在汇报“沙县小吃”的扩张情况。

 苏宁瞥了一眼回单,脸色不变:“先放我办公室,晚上再说。”

 水花欲言又止。

 这已经是半年内第三笔神秘汇款了,总额接近五千万元。

 每次问起,苏宁总是轻描淡写地岔开话题。

 夜幕降临,西安总部大楼的灯渐渐熄灭,只有顶层的董事长办公室还亮着灯。

 苏宁关上电脑屏幕:“水花,今天那笔汇款,是最后的启动资金。有了它,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的中央厨房就能按时完工。”

 “可这钱到底从哪来的?”水花坚持问,“那个‘山海情资本’……”

 “一个老朋友的公司。”苏宁站起身,走到窗前,“水花,有些事我现在还不能说。但你相信我,这些钱来路清白。”

 “……”

 水花望着丈夫的背影。

 窗外的霓虹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格外孤独。

 结婚三年,她第一次感觉看不透这个男人。

 “我去看看研发中心。”水花最终选择暂时放下疑问,“明天兰州来的老师傅要验收拉面汤底。”

 “好。”

 走出办公室,水花长舒一口气。

 电梯下到三楼,研发中心依然灯火通明。

 透过玻璃墙,她看到技术员们围着一大锅汤忙碌着。

 那台价值八十万的设备,正是用上一笔神秘汇款购买的。

 “李总!”技术主管小张看到她,兴奋地招手,“快来看!这台汤料分析设备真的是太棒了,我们终于选出了最完美的汤料配方。”

 水花走进实验室。

 设备旁边的电子屏显示着温度、配方、咸鲜度等26项参数……

 这正是她花了三个月时间,将兰州拉面分解出的标准工序。

 “李总,尝尝?”小张端来一碗刚出锅的实验型拉面。

 水花挑起一筷子。

 面条筋道,汤色清亮,咸鲜适中,油泼辣子的香气扑鼻而来。

 闭上眼睛,几乎分不出这是食品工业化量产的。

 “马奶奶他们试过了吗?”水花问。

 “试了。”小张压低声音,“老太太当场哭了,说‘祖宗的手艺成科学了’。”

 水花鼻头一酸。

 她想起在西海固的日子,一碗白面都是奢侈品。

 如今,这种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美味,正通过标准化生产走向全国。

 次日清晨,西安郊外的中央厨房工地机器轰鸣。

 这座占地五十亩的工厂,将成为“兰州拉面”向全国扩张的第一个心脏。

 苏宁和水花戴着安全帽,陪同兰州餐饮协会的考察团参观。

 “我们的目标是,任何一家加盟店的味道都与兰州老店无异。”苏宁指着正在安装的流水线,“汤料包统一配送,面条现拉现煮,辣椒油……”

 “苏主任,”一位兰州老师傅突然打断他,“你们用机器代替人工,这面还有灵魂吗?”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苏宁身上。

 “马师傅问得好。”苏宁不慌不忙地走到操作台前,“您觉得什么是拉面的灵魂?是兰州老师傅的经验,还是……”

 “是心!”马师傅拍着胸口,“做面的人要把心意揉进去!”

 苏宁笑了,转向水花:“这个问题,请我们李总回答。”

 水花没想到会被点名,脸一下子红了。

 但她很快镇定下来:“马师傅,我在西海固长大,从小吃的是杂粮窝头。第一次吃拉面,是在兰州上学的表姐带回来的……”

 她的声音轻柔却坚定,“那时候我就想,要是家乡的孩子们都能吃上这样的面该多好。”

 她指向窗外的厂房:“这里每天能生产十万份汤料包,意味着全国十万个孩子可以像当年的我一样,尝到这份幸福。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心意’吗?”

 马师傅愣住了,随即哈哈大笑:“好!说得好!我老头子服了!”

 考察团离开后,苏宁悄悄握住水花的手:“李总,讲得真好。”

 水花抿嘴一笑:“实话实说而已。”

 两人正说着,秘书匆匆跑来:“苏主任,李总,厦门分店出事了!”

 “……”

 原来,“沙县小吃”在厦门中山路的第一家直营店,遭到当地餐饮协会的围堵。

 对方声称“西北人不懂闽南味”,要强行关店。

 “我亲自去处理。”苏宁眉头紧锁,“水花,你留下盯着中央厨房的进度。”

 水花却摇头:“不,这次我去。沙县的配方是我一手整理的,我最清楚。再说你现在的身份也不合适出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宁犹豫片刻,点头同意:“带上法务团队。记住,我们手续齐全,不用怕。”

 当天下午,水花就飞赴厦门。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这个曾经连普通话都说不利落的西北姑娘,在调解会上用流利的商业术语和精确的成本分析,让当地餐饮协会哑口无言。

 当她把“沙县小吃”的加盟政策娓娓道来……

 免费培训、原料直供、利润分成……

 不少反对者当场心动变成了合作意向者。

 “李总,”会后,厦门餐饮协会会长私下找到水花,“你们夫妻俩不简单啊。不过……”

 他欲言又止,“小心林副主任。他和厦门的某些势力,关系很深。”

 水花心头一紧:“什么意思?”

 会长摇摇头,不肯多说,只递给她一张名片:“需要帮忙时,打这个电话。”

 带着满腹疑问,水花返回银川。

 刚出机场,就看到公司Led屏上的喜报:“兰州拉面”全国门店突破500家!

 更让她惊讶的是,苏宁带着全体员工在广场上列队迎接。

 当晚的庆功宴上,觥筹交错。

 水花端着果汁(她酒精过敏),看着意气风发的苏宁在宾客间周旋。

 林副主任也来了,喝得满脸通红。

 “李总啊!你嫁了一个厉害的男人。”林副主任突然凑过来,酒气熏天。

 话没说完,他就被助手扶走了。

 但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水花心里。

 她想起那张西装革履的老照片,想起神秘的三百万汇款,想起厦门会长意味深长的警告……

 窗外,银川的夜空繁星点点。

 更远处,上千家“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的灯箱,如同星辰般照亮了中国的大街小巷。

 而在西海固的老家,苏大强正捧着儿子寄来的最新款收音机,向邻居们炫耀:“听听!中央台在报道咱‘西北风情’呢!”

 收音机里,播音员字正腔圆:“……宁夏水花餐饮文化公司创新扶贫模式,带动十万农户脱贫致富……”

 马奶奶坐在炕头,嚼着孙子从兰州寄来的牛肉干,笑得合不拢嘴:“水花那丫头,打小我就看出她有出息!”

 只有马喊水蹲在墙角闷头抽烟,听着收音机里的报道,脸色阴晴不定。

 他摸出兜里的老式诺基亚手机,拨通了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号码:“喂,李大有吗?我们应该好好谈谈了。”

 1993年的春风,吹过黄土高原的沟壑,也吹过沿海高楼的玻璃幕墙。

 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一场关于美食与财富、传统与现代的传奇,正翻开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