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萌轩 作品

第六章 西北风情

苏宁对这位福建来的林副主任自然是非常周到,其实也就是带着他到处看看情况。 县政府招待所的会客室里,茶香袅袅。

 苏宁将一本手订的册子双手递给林副主任:“林主任,这是我的初步构想,请领导指正。”

 林副主任接过册子,封面上工整地写着《西北特色美食产业化扶贫方案》。

 翻开第一页,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美食地图……

 牛肉面、羊肉泡馍、油泼面、馓子、油香、羊肉小炒、荞面饸饹……

 每种小吃旁边还标注了产地和特色。

 “有意思。”林副主任推了推眼镜,继续往后翻。

 越看,他的眉头扬得越高……

 成本核算、门店设计、培训计划、利润分配机制,甚至还有加盟店的设想和规划……

 这哪是什么初步构想,分明是一份成熟的商业计划书。

 而且是由西海固和宁夏政府牵头的项目,还要联合民间资本一起加入的连锁品牌,做好了绝对是风靡全国的热门创业项目。

 “苏主任,你以前学过商业管理?”林副主任忍不住问。

 苏宁摇摇头:“我父亲年轻时做过供销社采购,所以多少耳濡目染了一些。另外主要是我妻子帮忙做的财务测算,她是会计。”

 林副主任这才注意到坐在角落默默记录的水花。

 这个安静秀气的年轻女子,竟有如此缜密的思维?

 “能具体说说你的‘一店带一户’模式吗?”林副主任来了兴趣。

 苏宁眼睛一亮,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小木盒:“领导,咱们边尝边说。”

 木盒一打开,浓郁的香气立刻弥漫整个房间。

 里面整齐排列着几种西北特色面点,金黄油亮,造型各异。

 “这是……”林副主任的呼吸突然急促起来,手指微微发抖地指向其中一种螺旋状油炸食品。

 “油香馓子,我们这儿的传统小吃。”苏宁解释道,“用上等面粉加鸡蛋清……”

 林副主任已经拿起一块放入口中。

 酥脆的声响中,他的表情突然凝固,眼圈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红。

 “就是这个味道……”林副主任喃喃自语,声音哽咽,“二十年了……一点没变……”

 水花敏锐地注意到这位领导的反常,悄悄递上一块手帕。

 林副主任道了声谢,摘下眼镜擦了擦眼角。

 “抱歉,失态了。”他平复了一下情绪,“七五年我在西吉插队时,房东大娘常做这个给我吃。后来回福建,再也没找到同样的味道。”

 苏宁和水花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喜。

 没想到一道普通小吃,竟成了打开局面的钥匙。

 “领导,这就是我想做的。”苏宁趁热打铁,“西北有很多这样的传统美食,但因为交通闭塞、缺乏推广,养在深闺人未识。如果能把这些美食标准化、品牌化,在福建开设连锁门店……”

 “既解决就业,又传播文化,还能带动原料种植。”林副主任接过话头,越说越兴奋,“好一个‘一店带一户’!每家门店雇佣一名西北务工人员,同时采购其家庭的农副产品,形成闭环!”

 水花轻声补充:“而且还可以作为夫妻店经营,我们算过了,一家十平米的小店,前期投入约五千元,半年内就能回本。”

 林副主任拍案叫绝:“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苏主任,你们夫妻俩可真是……”

 “领导过誉了!这个计划的成功离不开福建领导的支持。”

 “放心!一定会的。”

 林副主任对这个项目的认可让会议气氛彻底改变。

 而林副主任确实没想到刚来西海固就有了这么大惊喜,接下来他的工作绝对是非常的顺利。

 三人一直谈到深夜,水花默默续了八次茶。

 当招待所的服务员来催时,林副主任才意犹未尽地收住话头。

 “苏主任,就这么定了!”林副主任握着苏宁的手,“第一批试点放在厦门和泉州,我带五个老师傅过来学艺,你这边选拔十名青年去福建培训。资金问题我来解决!”

 ……

 回程的车上,水花靠在苏宁肩头,疲惫却满足:“宁哥,真能成吗?”

 “一定能。”苏宁望着窗外的星空,“林主任说了,福建人的性格最爱尝鲜。咱们的油香馓子,准能打开市场。”

 水花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得先说服村里的婶子们把配方拿出来。马奶奶的馓子可是一绝,但她从没外传过……”

 第二天一早,水花就挨家挨户拜访村里的巧妇们。

 起初,听说要把祖传手艺“卖钱”,老辈人纷纷摇头。

 七十岁的回族马奶奶甚至把水花赶出了门:“丫头片子!祖宗的东西能随便外传吗?”

 水花不气馁,第二天带着自己做的馓子又去了。

 她恭敬地请马奶奶品尝指点,一连跑了五趟,终于打动了老人。

 “罢了罢了,”马奶奶叹气道,“我儿子在矿上砸断了腿,家里快揭不开锅了。要是这手艺真能换钱……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末的村部前所未有地热闹。 马奶奶带着几个老姐妹现场演示馓子、油香等传统小吃的制作过程,水花和几个识字的小姑娘负责记录。

 苏宁则架起了从县文化馆借来的摄像机,说要“保存珍贵影像资料”。

 “和面要三揉三醒……”

 “油温六成热下锅……”

 “撒芝麻的时机很重要……”

 老人们一丝不苟地传授着祖辈传下来的诀窍,年轻人们认真记录。

 空气中弥漫着面粉和胡麻油的香气,欢声笑语不断。

 正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院门被猛地推开。

 马喊水却是带着几个村干部闯了进来,脸色阴沉。

 “胡闹!”马喊水一声怒吼,“祖传的手艺就这么卖给外人?你们对得起祖宗吗?”

 热闹的场面瞬间冻结。

 马奶奶的手一抖,正在成型的馓子掉在了地上。

 “马叔,您误会了。”苏宁上前解释,“我们不是卖配方,是合作开发。每家贡献配方的,都能享有未来门店的分红……”

 “哼!少来这套!”马喊水冷笑,“谁不知道你苏家打的什么算盘?把大家的配方骗到手,转头就自己开厂赚钱!”

 人群中开始骚动,几个已经签了同意书的妇女不安地交头接耳。

 一旁的水花见状,立刻拿出准备好的合约:“各位婶子,合约上白纸黑字写着,配方永远归贡献者所有,我们只享有使用权。每家每年保底分红不少于五百元!”

 五百元!这在1991年的西海固,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半年的收入。

 妇女们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此时的苏宁同样是满脸微笑的看向大家解释说道,“还有,这个项目是由西海固县政府牵头和投资建立的,虽然确实有一些民间资本,但绝对是一个政府性的扶贫致富项目,等到这个项目做起来了,大家也可以进行承包和加盟,到时候大家也可以去各地开设店铺,夫妻店和家庭店并不是遥远的梦想。”

 “我签!”马奶奶第一个站出来,“我家三个孙子等着吃饭呢!”

 有人带头,其他人纷纷跟上。

 马喊水自然是被晾在一边,脸色铁青。

 他没想到,自己一向在村里说一不二,今天却被一群妇女给无视了。

 “反了天了!”马喊水甩手就走,“我看你们怎么跟祖宗交代!”

 这场风波过后,筹备工作进展神速。

 林副主任从福建派来的餐饮团队很快到位,开始在县职中培训选拔出来的十名青年。

 这些年轻人多数是贫困户子女,第一次听说自己做的馓子能卖到海边去,既兴奋又忐忑。

 “手腕要这样转……”

 “福建人喜欢甜口,可以适当调整糖量……”

 “包装设计要突出‘西北原生态’概念……”

 培训教室里热火朝天,苏宁和水花每天忙到深夜。

 既要协调各方需求,又要安抚那些没被选上的家庭的失落情绪。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那个李大有,他到处造谣说苏宁“把村里年轻人骗去福建当苦力”。

 “别管他。”马得福出人意料地站出来为苏宁说话,“等第一批人寄钱回来,谣言不攻自破。”

 ……

 出发前一天,十名青年和他们的家人都被请到县里,参加践行宴。

 林副主任特意从福建赶来,带来了合作协议和预付金。

 当每个家庭代表在合约上按下手印,接过两百元预付金时,不少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娃,到了福建好好干!”

 “记得常写信回来……”

 “学成手艺,回来开分店!”

 叮嘱声、哭泣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水花忙着给每个人分发她亲手缝制的“应急包”……

 里面装着常用药、针线包和一张写有紧急联系方式的纸条,甚至还有老家地里的黄土。

 第二天清晨,县汽车站人头攒动。

 十名青年胸戴大红花,背着统一发放的行囊,在亲人的目送下登上开往银川的大巴。

 从那里,他们将转乘火车前往厦门。

 马奶奶拉着孙子的手老泪纵横:“狗娃,奶奶教你的馓子手法记住了没?到了福建,可别给咱西北人丢脸!”

 年轻的狗娃用力点头:“奶,你放心!等我赚了钱,接你去厦门看海!”

 这句话引得周围人又哭又笑。

 苏宁站在一旁,悄悄握住了水花的手:“等忙过这阵子,我们也去福建看看?听说鼓浪屿的日落特别美。”

 水花红着脸点头,眼中闪烁着憧憬的泪光。

 大巴缓缓启动,载着十颗忐忑又充满希望的心,驶向远方。

 车窗外,送行的人群久久不愿散去。

 有人挥舞手臂,有人掩面哭泣,更多的,是踮着脚尖,想要多看亲人一眼。

 苏宁望着渐行渐远的汽车,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人这一生,总要为别人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