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次元的咸鱼 作品

第465章 双瞳剪水寄情思

 在古代壁画中,也常常能见到筚篥的身影。 

 甚至,唐朝以后,筚篥也传入了东瀛,在经过一些改造变化之后,成为东瀛雅乐的传统乐器之一。 

 然而如今,东瀛的传统传统乐器还在,而且还有不少人欣赏。 

 可是在h夏,居然找不到一个懂得演奏筚篥的艺术家了! 

 哪怕是宋姗姗和徐思雨这样的决心复兴传统民乐的人,都是费尽功夫,从典籍和会类似乐器的老艺术家的指点中,自行摸索,才学会了如何演奏这种乐器。 

 又比如说说“阮”,这个在h夏古代,最早被称为是“琵琶”的乐器。 

 唐朝以前,琵琶是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而不是如今人们认知中的琵琶。 

 在秦朝,出现了一种圆身、直颈的琵琶,“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擅弹此种琵琶,故后人将其称作“阮咸”,简称“阮”。 

 现代演奏所使用的改良阮主要分为低音阮、大阮、中阮、小阮、高音阮。 

 虽然如今,还有演奏“阮”的音乐家存在,可是阮的古曲乐谱均已失传。 

 之前所的这些乐器,宋姗姗和徐思雨都已经录好了演奏的片段,韩浩然已经传上微博了。 

 而这一次,宋姗姗过来,是准备和徐思雨录制演奏箜篌和尺八的片段的。 

 箜篌和尺八这些古老的,曾在最早的时期,震惊世界,是h夏文化结晶的乐器,也都在失传的边缘。 

 拨弦乐器箜篌对于人们来说应算是比较熟悉的天朝民族乐器之一。 

 没有琵琶、二胡那么热门。 

 但却也没有筚篥如此冷门。 

 “诗鬼”李贺也曾经有一首诗,写的就是箜篌——《李凭箜篌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中,箜篌的声音被描绘得神乎其神,这当然是夸张的手法。 

 箜篌分卧式、竖式和凤首式三种。 

 箜篌是非常重要的乐器;它既可演奏和弦,又能奏出主旋律。 

 可是明代之后,箜篌逐渐失传。 

 宋姗姗和徐思雨花了五年的时间,才专门按照壁画的形状和古籍的记载,加上她们一流的对于各种乐器的掌握程度,重新把“箜篌”定制出来。 

 “尺八”,对于不是民乐圈子的人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词。 

 它是一种传统的竹制管乐器,身长一尺八寸,故名尺八。 

 音色则苍凉悠远、空灵恬静。 

 而这个传统的h夏乐器,和筚篥一样,也流传到了东瀛,在东瀛的许多现代音乐作品或者影视作品的配乐中都有出现! 

 可是在h夏,这个乐器也失传了! 

 甚至有很多人,都认为尺八是东瀛的传统乐器。 

 其实不然。 

 尺八起源于h夏,兴于隋唐后于南宋时期由和尚觉心传至东瀛,却在东瀛再度兴盛,成为东瀛古典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可东瀛的音乐家,特别是民乐家对于他们的古典乐器的保存和推广比h夏做的好太多。 

 这才让大部分人有了“尺八”是东瀛乐器的错觉。 

 不过幸好的是,东瀛人没有南韩人那么不要脸,屈原是南韩的,连孔子都是南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