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易中海的身份!
西山农场的夜,静得出奇,只有远处山林里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的虫鸣。工人们是真的累坏了。白日里开山辟路,搭建屋棚,几乎把骨头缝里的力气都榨干了。此刻,在刚刚搭好的简陋工棚里,此起彼伏的鼾声汇成了一首朴素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交响曲。
王小虎却没有睡。
他盘腿坐在自己那个小小的帐篷里,一盏昏黄的油灯,将他小小的身影投在帐篷布上,拉得老长,显得异常沉静。
他的心神,早已沉浸在了灵草空间那片只属于他的广袤世界里。
白天热火朝天,却也效率低下的建设场面,像一根刺,扎在了他的心里。
一个现代化的农场,绝不是靠人多、靠喊口号就能建成的。科学的规划和充足的劳动力只是基础,想要真正地把生产力这头猛兽从沉睡中唤醒,还必须有一样东西——机械。
王小虎的脑海里,一遍遍回放着白天的情景。
那些黝黑壮实的汉子们,推着那种最老式、最笨重的木制独轮车,在坑洼不平的坡地上艰难前行。车身本身就沉得要命,木头轮轴干涩地摩擦着,发出“吱吱呀呀”让人牙酸的呻吟。车上装不了多少土石,可每前进一步,推车人的腰都得往下弯几分,额头上的青筋像蚯蚓一样暴起,粗重的喘息声清晰可闻。
王大力那样的壮汉,推一趟下来,都得扶着膝盖歇半天。
王小虎看着心里不是滋味。这些人,现在是他手底下的兵,是他这个九岁“场长”要带着过上好日子的人。他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把力气都耗费在这种无谓的内耗上。
必须得改!
他想起了那本从废弃豪宅书房暗格里找到的、如同天赐的宝贝——《德国基础工业机械图解》。
心念一动,那本厚重、带着一丝霉味儿的旧书图册,便无比清晰地出现在他的意念之中。他不需要像常人那样一页页翻动,凭借着“悟性逆天”那近乎于道的能力,书上那些原本复杂、精密的齿轮、杠杆、传动轴的图纸,在他脑海里瞬间被分解、扫描、打碎、然后以一种全新的、他能理解的方式进行重组。
每一个零件的尺寸,每一个角度的物理原理,每一个组合的功能……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如同掌上观纹一般清晰明了。
“柴油发动机……履带式拖拉机……联合播种机……”
这些代表着工业文明巅峰的名词,让王小虎的心脏都忍不住加速跳动。他知道,这些才是真正能开天辟地、改变时代的大家伙。不过,他也清楚,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以他现在白手起家的条件,凭空造出这些复杂的工业结晶,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是,造一些结构相对简单,却同样能大幅提升效率的“小玩意儿”,却是完全可行的!
他的目光,最终锁定在了所有问题的起点——那辆吱吱呀呀的独轮车上。
一张全新的、超越这个时代至少五十年的图纸,开始在王小虎的脑海里飞速地勾勒、完善。
这绝对不能再是那个时代的笨重木车。
车身的主框架,他要用灵草空间里那些经过灵气滋养、坚韧程度堪比钢铁,重量却轻如鸿毛的灵竹来打造。
车斗,则用韧性最好、不易开裂的白蜡木板。
轮毂和轮轴,必须用空间里存放的、质地最坚硬的铁木,这种木材密度极大,足以承受重压。
而最关键的、也是整个设计的灵魂,在于车轮的转轴处。
他要给这辆独轮车,装上“滚珠轴承”!
滚珠轴承的原理,对于他这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穿越者来说,简单到堪称常识。但在1949年的中国,这绝对是石破天惊、足以让任何一个工匠把眼珠子瞪出来的天才构想。
他很清楚,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改进,足以让独轮车的承重能力提升三倍以上,而省力程度,更是能提升五到十倍!这不是魔法,这是科学,是物理规律最纯粹的应用。
说干就干。
王小虎没有选择在空间里直接用意念制造,他知道,那样做固然简单,但太过惊世骇俗,也不利于农场的长期发展。他要做那个播撒知识火种的人,而不是凭空变出神迹的“神仙”。
他从空间里取出一沓干净的草纸,这是他特意收集的,质地虽然粗糙,但足够用了。又用一截在火堆里烧过的、坚硬的木炭作为笔,趴在简陋的铺板上,开始了他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设计”。
帐篷里,油灯的光晕将他专注的侧脸映照得一片金黄。
他神情专注,手里的木炭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线条或长或短,或直或曲,却都异常的流畅和精准。
整体结构图、零件分解图、关键部位的剖面图……
一张张凝聚着现代工业智慧的图纸,在他手中迅速诞生。
特别是滚珠轴承的部分,他画得极其详尽。内圈、外圈、滚珠、保持架,每一个部件都单独绘制,并且用最简单的数字和符号,标注了每一个钢珠的直径、内外圈的公差范围。他利用“悟性逆天”的能力,在脑海中反复模拟推演,将设计不断优化,确保以当前时代铁匠铺里最简陋的锻打工艺,也完全可以打造出来。
他不是在画图,他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伟大的创造。
一个多时辰后,十几张画满了各种线条和符号的图纸,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了他的面前。
看着这些凝聚了自己心血的“杰作”,王小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瘦削的小脸上露出了无比满意的笑容。
他小心翼翼地将图纸一张张叠好,卷成一卷,珍而重之地收进了怀里,紧紧贴着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