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神级蜂箱!图纸画好了!
说干就干,是王小虎刻在骨子里的行事风格。尤其是在这个家里,他是顶梁柱,是唯一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任何一个能让家变得更好的念头,都会被他以最高的效率付诸实施。养蜂这个念头,自打在湖边被那清冽却单调的湖水一激,便在心里扎下了根。它像一颗被埋进肥沃土壤的种子,在“悟性逆天”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双重浇灌下,正以一种不可遏制的速度,疯狂地破土、抽芽、生长。
他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透着一股子按捺不住的干劲。
“走,小牛,小花,我们回家。”王小虎一手拉起一个,声音里带着一丝难掩的兴奋,“哥带你们回去研究研究,要怎么才能把那些会酿蜜的小东西,客客气气地请到咱们家来做客。”
意念微动,眼前光影变换,三人瞬间便从广阔无垠的灵草空间,回到了现实世界里那座安静的小院。
此时,外面的天色已经完全擦黑,一轮明月挂在夜空,洒下清冷的辉光。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角落里的虫鸣声,和风吹过蔷薇藤蔓的沙沙声。
这种宁静,让王小虎的心也跟着沉静下来。
他先是熟门熟路地走进厨房,划了根火柴,点亮了灶膛下的引火物。橘红色的火光跳跃起来,映着他沉稳而坚毅的脸庞。添柴,拉风箱,听着火焰“呼呼”地旺起来,一股人间的烟火气便迅速驱散了夜的清冷。
他从灵草空间里取出一袋磨得精细的金麦面粉,又拿出一小陶罐温热的牛奶,都是空间里的顶级产物。今天晚上,他打算做点简单的,牛奶小馒头。
和面,揉面,他的动作不快,但每一下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律。小牛和小花也搬来小板凳,乖巧地坐在灶膛前,一边帮忙添着小柴火,一边好奇地看着哥哥忙活。
“哥,小蜜蜂是什么样子的呀?它们会蜇人吗?”小花仰着小脸,大眼睛里充满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会,所以我们不能去惹它们。”王小虎一边将揉好的面团揪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剂子,一边耐心地解释道,“蜜蜂是很勤劳的小家伙,它们白天会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采花粉,然后把花粉带回家,酿成甜甜的、金黄色的蜜。那种蜜,比我们吃过的任何糖块都要好吃。”
“比糖块还好吃?”王小牛的眼睛也亮了。对他来说,糖块已经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了。
“当然。”王小虎笑了笑,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馒头放进蒸笼,“等我们把蜜蜂请到家里来,你们就知道了。到时候,咱们喝水可以放一勺,吃点心可以蘸着吃,那日子,才叫真的甜。”
他对未来的描绘,让两个小家伙的脸上都露出了向往的神情。
很快,热气腾腾的牛奶小馒头就出锅了。那股子浓郁的奶香和麦香混合在一起,瞬间就填满了整个厨房。
饭桌上,兄妹三人围坐在一起。昏黄的煤油灯光,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也让这份简单的晚餐,显得格外温馨。
小花小口小口地咬着松软香甜的馒头,嘴巴被塞得鼓鼓囊囊的,含糊不清地问:“哥,那我们要怎么请蜜蜂来呀?在门口跟它们说一声吗?”
童言无忌,引得王小虎哈哈大笑。
“光说可不行。”他喝了一口温水,慢条斯理地说道,“要想让蜜蜂愿意来咱们家安家落户,首先,咱们得给它们盖一栋舒舒服服、漂漂亮亮的大房子。得让它们觉得,咱们家比外面任何一个树洞、任何一个屋檐下都要好,它们才肯留下来。”
“盖房子?给蜜蜂盖房子?”小牛也觉得新奇,在他朴素的认知里,房子是给人住的,动物们都是住在山洞或者窝里的。
“对。”王小虎的眼神变得认真起来,“而且,这个房子不是随随便便盖的。得按照最科学、最方便我们以后收蜂蜜的样式来盖。这样,我们既能收到干净的蜂蜜,又不会打扰到它们一家的正常生活,这叫‘和谐共处’。”
对于如何养蜂,王小虎的知识储备,主要来源于穿越前在网络上碎片化看过的一些纪录片和科普视频。在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作为一个普通的打工人,也曾对田园生活有过那么一丝丝的向往,偶尔会刷到一些养蜂人分享的视频。那些零散的记忆碎片,在“悟性逆天”这个强大能力的整合、梳理和优化之下,迅速在他脑海中形成了一套清晰、完整且绝对权威的理论体系。
他心里清楚得很,这个年代传统的养蜂方式,比如用一个圆筒形的木桶,或者干脆掏个树洞,效率极其低下。最关键的是,那种养法,每次取蜜的时候,基本就等于毁巢,蜂巢、蜂蜡、蜂蜜、蜂蛹混在一起,对蜂群的伤害极大,完全是一种杀鸡取卵的野蛮方式。
而他要做的,是直接一步到位,拿出后世经过无数养蜂人实践检验过的、最标准、最高效的“朗氏蜂箱”,也叫“活框蜂箱”。这东西,在这个年代,绝对是降维打击级别的“黑科技”。
吃完晚饭,王小虎让弟妹自己去院子里玩耍,他则独自一人走进了书房。
这种需要高度专注的精细绘图工作,需要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
他从灵草空间里取出上好的白纸和一支削得尖尖的铅笔,又拿出一块橡皮。将纸在书桌上铺平,用镇尺压好。
点亮桌上的煤油灯,小心地调节了一下灯芯,让光亮恰到好处。昏黄的灯光洒在白纸上,将他的影子长长地投在身后的墙壁上,一动不动,宛如一尊雕塑。
王小虎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
脑海中,无数关于蜂箱的结构图、数据、原理瞬间涌现,并被“悟性逆天”的能力飞速地整合、优化,最终形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立体结构图。
“好,开始吧。”
他喃喃自语,手里的铅笔开始在白纸上飞快而稳定地移动。没有丝毫的犹豫,每一条线都笔直,每一个转角都精准。
“第一步,是底座和箱底板。”
一个带着倾斜起落板的箱底结构,跃然纸上。这个起落板,就像是蜂巢的大门口的迎宾台,方便外出归来的工蜂降落,也方便清理箱底的杂物。他还特意在图纸旁边用小字标注了尺寸,长、宽、高,甚至连木板的厚度,都精确到了毫米。
虽然他现在手头没有卡尺那样的精密测量工具,但对他而言,已经能够完美掌控自身力量和精神力的他,双眼就是最准的标尺,双手就是最稳的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