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三万 作品

第67章 南国农博辨真伪

一个月后,扬州,瘦西湖畔。烟花三月的江南,本是草长莺飞,游人如织的盛景。

可如今,这片天下最风雅的土地,却被一股前所未有的、混杂着紧张、期待与浓重火药味的气氛所笼罩。

史无前例的“农业博览会”,就在此地,拉开了帷幕。

瘦西湖边,百亩良田被一道高高的栅栏围起,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东西两块。

西边那五十亩,是江南最顶尖的老农,用最传统的、被奉为圭臬的“祖宗之法”耕种的。

选的是最好的稻种,施的是最精细的农家肥,从浸种到插秧,每一步都如同教科书般精准。

此刻,禾苗已长至半尺来高,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引来无数农官与士绅的点头称赞。

然而,当他们的目光,越过中间那条田埂,投向东边那五十亩地时,所有的称赞与从容,都在瞬间,化为了倒吸凉气的震惊与匪夷所思。

东边的田里,种的同样是水稻。

可那水稻,却仿佛是来自仙界的异种!

不过短短二十余日的光景,其长势,竟比西边那精耕细作了近两个月的禾苗,还要高出一大截!

每一株都粗壮挺拔得如同小竹,叶片宽大肥厚,油绿得几乎要滴出水来!

最骇人的是,那沉甸甸的、金黄色的稻穗,竟已齐刷刷地抽了出来,在江南的和风中,掀起一片金色的麦浪!

这……

这完全违背了天时,颠覆了农理!

栅栏之外,人山人海。

被林黛玉以“江南商会”与“漕运御史”双重名义请来的数百名贵客,此刻正议论纷纷,神情各异。

有来自朝廷的农官,看着那片“妖田”,满脸的惊疑与不解。

有来自各地的士绅大儒,眉头紧锁,眼中带着浓浓的审视与批判。

更有无数被那“透支地力”流言吓得不敢用化肥的百姓,自发地聚集在远处,伸长了脖子,想要亲眼见证,这到底是神迹,还是妖法。

“哼!哗众取宠!此等催生之法,无异于饮鸩止渴!看似长势喜人,实则早已将地脉之中的百年精元,尽数吸干!三年之后,此地必成废土!”

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须发皆白,身穿儒袍,气质古板的老者,正满脸不屑地对着那片“神田”指指点点。

“是郑经仁,郑老大人!”

有人认出了他。此人乃是前科的翰林学士,致仕后专心于农学,著有《农桑辑要补录》一书,在江南士林之中,声望极高,被誉为“儒农大家”。

他这一开口,立刻引来了无数旧派士绅的附和。

“郑大人说的是!此物若非妖法,老夫愿将这头上的儒冠,当场吞下!”

“不错!我等读书人,当敬天法祖!岂能为这等奇技淫巧所惑?林御史此举,有伤风化,有违天理!”

质疑之声,甚嚣尘上。

就在此时,一阵清脆的环佩叮当之声响起。

林黛玉,一身墨绿御史官服,面覆轻纱,在北静王水溶与一众江南商会巨贾的簇拥下,缓缓登上了早已搭建好的高台。

她那纤弱的身影,在那片金色的稻浪与无数质疑的目光之中,显得是那般的单薄,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掌控全场的强大气场。

“诸位。”

她朱唇轻启,声音清冷,却通过早已备好的、如同铁皮喇叭般的“扩音器”,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会场。

“今日,我林黛玉,不谈诗词,不论文法,只谈一件事吃饭。”

“流言纷纷,说我这‘化肥神种’,是透支地力的妖法。今日,我便请诸位,用你们的眼,你们的手,你们的口,来亲自辨一辨,这究竟是妖法,还是……能让我大周万民,再无饥馑的……神法!”

她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是猛地一挥手。

“开田!收割!”

早已等候在田边的数十名老农,在得到号令之后,立刻分为两队,同时走入了东西两片稻田之中。

镰刀挥舞,稻禾倒伏。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半个时辰后,两片田地的稻谷,尽数收割完毕,被分别堆放在高台之下的两块空地之上。

西边那五十亩“古法田”,堆起的是一座令人欣喜的谷堆,颗粒饱满,成色上佳。

而东边那五十亩“神法田”,堆起的,却是一座小山!

一座金光灿灿的、几乎有前者两倍之高的谷山!

“脱粒!称重!”

林黛玉的声音,再次响起。

数十架打谷机同时开动,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两边的产量,被迅速地计算了出来。当负责计量的官吏,用一种近乎颤抖的、难以置信的声音,高声宣布出最后结果时,全场,死寂!

“西侧,古法耕种五十亩,共收新谷七千八百二十斤!平均亩产……一百五十六斤!”

这个数字,已经算是江南上等良田的顶级收成了,引来了一片小声的赞叹。

然而,当官吏转向另一侧,看着那张写着最终数字的纸条,他深吸一口气,几乎是用尽全身的力气,嘶吼了出来!

“东侧,‘化肥神种’耕种五十亩,共收新谷……两万七千一百五十斤!平均亩产……五百四十三斤!”

“轰”整个会场,彻底炸了!

“五百四十三斤!我的天!这……这怎么可能?”

“三倍!足足是三倍还多!这哪里是种地?这是在地上长金子啊!”

“神迹!这绝对是神迹!”

方才还满脸不屑的郑经仁,此刻早已是面如死灰,他呆呆地看着那座巨大的谷山,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而那些普通的百姓,更是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