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2 章 改造人员安置与持续的考验
时间来到第二天上午,会议如期举行。杨卫国率先发言:“今天主要讨论7名工程师到我厂接受改造的安排。第一,厂区职工宿舍要腾出一层楼,让他们集中居住,安排保卫人员看守,严禁随意进出。”这话一出,众人纷纷点头——集中管理既能避免麻烦,也符合改造的常规流程,没人有异议。
“第二,”杨卫国顿了顿,语气严肃起来,“他们虽是来接受劳动改造的,但其他方面,绝不能有侮辱、殴打行为。要以上面政策要求的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为主。这一点,大家认可吗?”
会议室里依旧安静,众人默认了这一条。政策本就如此,真有大问题的人也不会送到厂里改造,没必要做得太绝。
“第三,”杨卫国话锋一转,目光扫过革委会成员,“昨天让大家写的学习红宝书的体会,都交上来吧,我现在要看。”
这话出口,革委会的人顿时个个面露难色,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先动。
李怀德在一旁冷笑一声,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满:“怎么?杨副主任的话不好使了?那我这个主任的话,好不好使?”
众人一听李怀德动了真格,慌忙从包里掏出写好的材料,纷纷往杨卫国面前递。
杨卫国慢条斯理地拿起第一封,扫了几眼就随手扔在桌上,吐出两个字:“重写。”
第二封、第三封……看到第三封时,他直接把材料往桌上一拍,声音陡然提高:“你们这都写的什么狗屁?看了红宝书就写出这种东西?就这水平,还想去给工人上课教育?”
他指着桌上的材料,怒声道:“重写!必须深刻!作为政策执行者,连政治学习都搞不明白,怎么去引导工人?明天每个人再交五千字!”
革委会的人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却没人敢反驳——李怀德在一旁盯着,谁也不想撞枪口。
接下来的三天,每天早上开会,革委会成员都得把新写的体会交给杨卫国。
可每次换来的不是“重写”,就是更严厉的批评。
“这写的是流水账!政策核心在哪?”
“空洞口号一堆,结合我厂实际谈了吗?”
“连红宝书里最基础的章节都理解错了,还敢说自己学透了?”
杨卫国的话像鞭子一样抽在众人身上,尤其是那几个前两天跳出来指责他的积极分子,此刻头埋得最低。
五千字的材料本就不好写,还要反复重写,简直成了他们的噩梦。
有几个文化底子薄的,这三天熬得眼窝发黑,手上磨出了茧子,交上去的东西依旧被批得一文不值。
第四天早上,一个年纪稍大的革委会成员忍不住开口:“杨副主任,差不多就行了吧?大家这几天都没休息好,生产上还有一堆事呢。”
“生产重要,学习就不重要了?”杨卫国反问,“连政策都吃不透,生产方向错了怎么办?到时候上面追责,你担得起?”
那人顿时哑口无言。
李怀德在一旁看得暗自点头——杨卫国这招以退为进太高明了,既堵住了那些人的嘴,又借着重写材料的由头,让他们没空再找生产部门的麻烦,更重要的是,磨掉了那几个刺头的锐气。
会议结束后,李怀德单独留下杨卫国:“那些工程师今天下午就到,宿舍安排得怎么样了?”
“都弄好了,腾出了三楼西侧,保卫科的人也安排好了。”
杨卫国说道,“我打算让他们几个有技术的,直接到新车间。参与内燃机的研发。”
杨卫国刚回到办公室,通讯员就跑了进来:“杨副主任,革委会那边有人闹呢,说您故意刁难,还说要去上级部门告您。”
杨卫国放下手中的文件,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让他们去。告诉他们,材料写不够深刻,明天继续重写,一万字。”
通讯员愣了一下,连忙跑了出去。
杨卫国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整治这些人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如何让那些工程师放下顾虑,真正为厂里出力?
如何平衡学习与生产,把下滑的产能提上去?那些被批得最狠的革委会成员,会不会怀恨在心,暗中给工程师使绊子?
窗外的阳光越来越烈,杨卫国却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
一堆问号盘旋在心头,杨卫国知道,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
杨卫国与李怀德分开后,径直走向保卫处。
赵建设正趴在桌上核对巡逻排班表,见他进来连忙起身:“卫国?这时候找我有急事?”
“宿舍楼三楼西侧腾出来了吧?”
杨卫国拉过椅子坐下,语气凝重,“下午会来一批人,是接受劳动改造的工程师。这批人很重要,厂里的精密车床改造离不开他们。”
赵建设眉头微挑:“我知道,早上会议提了。你放心,保卫科的人都安排好了,24小时轮班守着,保证没人敢随便靠近。”
“不光是看守。”
杨卫国摆摆手,“他们虽是改造人员,但得给些必要的优待——比如伙食标准,宿舍里添加灯泡,或者台灯。他们要熬夜画图纸,看不清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