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不一定非得下山种田(第2页)
“正好村子人都在,正好一起听一听。”
吴老生点点头:“那你说。”
顾英华抽口烟,站了起来,看着周围的人,干脆站到了石头上。
“大家都别担心,那些之前来的干部,不懂咱们的政策,我给你们解释。”
“这高级农业合作社的事情,不是他们说的那个样子。”
“也不一定非得下山种田。”
“这个事情啊,他是这样的。”
顾英华笑着说道。
不是他们说的那个样子?
不一定非得下山种田?
吴老生几个连忙认真听着。
“成立生产队,不是一定要大家非得几百口人就挤在一起搞生产。”
“人多力量大,主要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安排人力。”
“这只是个组织形式,组织形式就是……”
顾英华对这里的人很熟悉,更熟悉这里的具体情况。
这里就不合适进行生产队集中生产。
尤其是农业种植这一块。
全国大改造,只用了一年时间基本完成,可想而知,有些地方就是进行的很粗糙。
也没那么多人精通政策,解释也不到位,很多人生搬硬套,非得说是必须集中生产,集中生活。
这
导致很多人反感,更是有些地方抗拒改造。甚至有些地方出现退社的情况。
顾英华去年就开始筹备这个事情,当然不会不做准备。
他专门去研究了这里的地形地貌和生产情况。
三个村总共不足一百五十户,说是三个村,其实散居在几座山上,到处都是零散的住户。
采药打猎加耕种,是他们的传统。
这个县里的工作人员太死板,硬性命令他们全部下山种田。
顾英华知道,这个时代以钢为纲,以粮为纲,这是不可撼动的两大底线。
原因很简单,缺!
缺钢铁就没国防,经济落后。
缺粮食那是要饿死人的。
换做任何人到这个时代,这两个红线都不能碰。
要发展,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
吴老生点点头:“还是小顾连长说的对。”
“可就算按照你说的,我们不还是这么多地?”
“说来说去,不还是得成立生产队?”
三山村没多少耕地,除了一百多亩经常被淹的河滩地,剩下百来亩地,都散落在各处山上,零星地块,大的连一亩的都少见,多数都是屁股大。
怎么集中生产?
这是他们拒绝改造的主因。
这么干,全村得饿死。
他们根本看不到好处,反而看到了大量的坏处。
这里本来也不是产粮的地方。
但是这里地处山里,种药材是好地方,打猎也是好地方,这里可是太行山。
顾英华指指周围的山:“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咱们靠着太行山,还能饿死人?”
“咱们种蘑菇水果和药材。”
“打猎,终究不够稳定,村里难免饥一顿饱一顿。”
“这次我来,就是要给村里找一个长久的生计。”
“咱们啊,不光是要搞好生产队,更要富裕起来。”
他可是有顾广志那边种蘑菇的经验。
他打算把这个村搞成一个药材和水果、蘑菇菌类生产的基地。
先搞蘑菇,蘑菇能快速看到成效,先让老百姓看到好处,再慢慢搞药材种植。
村里人一下都低声嗡嗡议论起来。
几个老头更是皱起了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