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不归 作品

分卷阅读342(第2页)

 突厥一逼再逼,崔仲也开口驳道:“遗可汗有所不知,我们先王子嗣稀少,子女也才十二位,而十二之中仅有一女,即平乐公主。”

 苏农肃又重复之前:“那便平乐公主,有天可汗的独女为我们可敦,乃我们之幸。”

 李闻道嗤着笑了声,未接其言,身体往后靠在凭几内,低头把玩着手中酒樽,任其足在案上转圈。

 崔仲与男子彼此对视一眼,亦不再理会。

 有礼者,自然以礼相待;无礼者,何须用礼。

 赵王及殿内其余诸侯朝臣也怀着怒火,瞪向那个突厥人。

 苏农肃无所知觉一般地继续饮酒宴乐。

 这亦是阿史那鹄遣其出使的原因之一。

 *

 靠近洛水的重檐楼阙之上,褚清思在为天子整理汉魏女性文人所写辞赋,还有三四个宫人负责抄写成竹简。

 春风拂过,一个少女带着一个男童走上高阙,两人先后唤“魏国夫人”。

 宫人也当即垂头行礼。

 “县主。”

 “六郎。”

 聚精会神在汉魏各类竹简、史书找寻文辞的褚清思未曾注意到那两声稍显微弱的呼唤,及至听到左右宫人的声音,她才眼神茫然地抬眼。

 少女是李见音。

 男童即是崔盛儿的幼子李谨远,而今不过八岁。

 两个都因祖母而失去父、母的孩子,曾在太初宫相依为命,因为无人能比他们更知道其中的痛苦,也因为他们不能向他人倾诉,倾诉就意味着对祖母的不满。

 李谨远在被祖母接到上阳宫一月后,见祖母对自己果真和蔼,给予自己很多不敢奢想之物,虽然心中仍战战兢兢,但还是鼓起勇气说自己想念从姊。

 于是李见音也得以被接到女皇身边。

 这几个宫人皆非自己昔日所交好的,褚清思并不放心,放下竹简便起身将二人带至前方连接阙楼的甬道。

 她举手将少女的发冠扶正:“县主与六郎有何事。”

 李见音看向自己所牵着的男童:“我欲让六郎每日都去候问崔太子妃,但六郎不愿。”

 李谨远为自己辩驳:“她不是我阿娘,而且她都要有自己的孩子了,有我无我并无不同。”

 崔丽华即将产子,最迟就在五月。

 有关女皇要立皇太孙一事,洛阳的议论已经日渐削弱。

 李见音不愿从弟重蹈覆辙,循循善诱地进行劝告:“但你是储君之子,太子妃就是你阿娘,如今你被陛下接至身边,更应努力向他们彰显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