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8(第2页)
“其实只需要修坎添土即可,这样吧,我明天带你亲自去试验一下,你便知晓了。若你们愿意的话,其实还可以在那梯田里种一些鱼、蟹之类的,形成整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收成也许比现在的普通水田还要更高一些……”
童启的话令老汉一家听的眼中异彩连连,只恨不得觉也不睡了,直接就到达第二天。
几位陪坐的学生们虽觉惊异,山长北方出生,何时知道的适合南方丘陵地带的梯田之法,可想起对方“生来知之”的各种异闻,师门传承的神秘之处,倒也不觉奇怪,只是心中对山长更加佩服了几分。
“难怪书院里总是有各种的农学书籍,一到春种秋收时间,书院里便鼓励我们去参加课外实践,获取分数,原来这农田之事,对于百姓们竟如此重要?”
童淳忍不住感叹着,旁边的童庆安附和道。
“那是自然,我小时候做乞丐时,经常见到两户因为抢水浇种而打架,激烈时,甚至能出人命呢!”
对于百姓来说,农学庶务一向是头等大事。
只不过,通常书院里很少教这个罢了。
毕竟谁家君子花费那么多钱,是为了种田去的啊?
大多数都是为了平步青云,为官做宰罢了。
只是如游学一般走马观花看一遍,在策论里无病呻吟的叹几叹,又怎么可能会有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那样震撼呢?
望着童启认真讲解的背影,几小只皆忍不住一股骄傲之感涌上心头。
整个大奉朝,估摸着,也就他们的山长上知天文,下至地理,对什么都了解,才会如此深入百姓之间,急百姓之所急,却毫无索求了吧?
一群人被迷得神魂颠倒,连约好的讲学都直接给抛到了九霄云外去。
第二日,一大早,童启便带着老汉一起去了田间,不仅将他们的农具改的更加方便了一些,还亲自实验如何用竹管与水车更方便的引水入田,排水换水等。
看的附近围观的村民们,都忍不住惊叹不已。
胡老三是横屋村隔壁村的人,因着女儿嫁到了此处,总是一有时间便来此地转转,接济一二。
今日,他再次早早的起了床,和老妇打了个招呼,便拿起稻米向着横屋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