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大家和小家的变化
正月初一,卯时未到,天光还在黛青里打着哈欠,青云村已先一步醒了。
先是东头李铁匠家的风箱“呼——哒——”一声,像老牛的鼻息,把夜色吹薄;再是西头苏绣坊的梭子“嗒嗒”两下,绣娘们把第一缕晨光牵进了丝线;紧接着,村道上的爆竹皮被一阵小旋风卷得沙沙作响,像替所有人家提前道喜。
李铁匠家去年新起的青砖小院,门楣上嵌着他自己敲出的“铁花生”——拳头大的生铁雕成花生状,外壁漆成朱红,寓意“红红火火”。
初一清早,李婶子把花生擦得锃亮,里头竟掏出六颗滚烫的芝麻糖。
“来拜年的一人一颗,甜嘴甜心!”
孩子们围着花生打转,小手一伸,烫得直缩,又舍不得松口,把糖含得腮帮子鼓成松鼠。
铁匠本人穿着新打的铜纽扣棉袄,每颗纽扣都刻着“福”字,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像随身带了一串小锣。
他给来拜年的小伙计每人发一只指甲盖大的小铁葫芦,里头空心,灌了半滴香油,晃起来沙沙响:“拿去挂在笔架上,写对联不手抖!”
苏家去年把旧木窗换成了“云锦窗”——整扇窗棂用细篾编成回字纹,再糊上自家织的霞影纱,日光一照,屋里像落了一场晚霞。
初一这天,窗台下排着一溜绣墩,墩上坐着穿新袄的小丫头,每人膝头摊一方白帕,帕角绣着各自的小名。
苏大娘把染缸里最后一缸“雪青”端出来,兑进温水,让丫头们把帕子浸一浸,颜色便晕开,像初春的桃花雪。
“这叫‘开年染’,染了平安色,一年不摔跤。”
来串门的小媳妇们看得眼热,纷纷解下自己的绢帕往缸里凑,一时间,满院子都是雪青色的涟漪,笑声把纱影搅得波光粼粼。
赵猎户家去年打了头七叉鹿茸,没舍得卖,截下两截做成门铃。
初一清晨,门铃第一次响,不是风,是赵家小儿子。
他把鹿角铃挂在门楣正中央,自己踮脚去够,鹿铃“叮——”一声,清越得像山泉落在铜碗里。
来拜年的人一推门,“叮铃叮铃”,鹿铃便唱一句,门里的人便回一句:“新年好!”
赵猎户把收来的野味分门别类挂在廊下:一排风干的野兔、一串油光锃亮的山鸡、还有一条用红绸扎花的野猪腿。
“来拜年的,带张嘴就行!”
孩子们最馋那串山鸡,鸡嘴里叼着一枚铜钱,谁拽下来就归谁,拽得鸡脖子转陀螺,笑声一串一串。
王豆腐家去年换了新水磨,磨盘是整块青石凿成,磨芯里嵌了八片铜叶子,转动时会发出“嗡嗡”的颤音,像低沉的大提琴。
初一这天,水磨一响,半个村都听见了。
王婶子把第一桶豆浆倒进大铁锅,锅沿立刻结出一圈奶皮,她用竹签挑起,甩进糖罐里,“啪嗒”一声,甜香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