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望暮野星 作品

第53章 授人以渔

在冶铁工场的时候为了防暑,方便林悦就专门采购了布料来做工装,索性连prC园区的也一起做了。

 “悦儿啊,咱们的用料也大,每半年都要换,制盐坊、冶铁和煤矿还有水泥工坊这都每月就要新的,不如一步到位,织布坊和制衣坊一并开了吧。”悦儿娘打算着,光这些量就只够自家用了。

 “娘,总不能只管自家,况且人手铺不开,您等会儿的,我将织布机弄出来,咱搞大点。”悦儿如此说。

 镇里纺织作坊的竹帘被吹得哗哗作响。

 林悦驻足门槛,鼻尖萦绕着陈年棉絮的霉味与女红胭脂的微香。屋内六张木榻上,六位老妇人正埋首于单锭手摇纺车,纺锤在膝头转出细碎的圈,犹如困在磨盘上的蝼蚁,每转一圈不过牵出寸许棉线,在春日薄光中弱得像蛛丝。

 "大娘,这纺车一日能纺几两棉?"林悦蹲下身,指尖拂过老人龟裂的掌心。

 "哎,眼昏手慢,顶天半两。"张大娘叹着气,蜡黄的脸颊被纺锤投下蛛网般的阴影,"若遇阴雨,棉絮发潮,半两都难。"她抬起胳膊,袖口滑落露出瘦骨嶙峋的小臂。

 林悦沉默起身,目光扫过屋内:墙面糊着过时的仕女图,画中美人轻摇团扇,腕间金镯叮当——可现实里的织娘,手腕上只有被棉线勒出的紫痕。

 角落堆着几匹粗麻布,那是她们半月的心血,却只换得半袋粟米。

 纺织业仍困于"男耕女织"的古老模式。乡间妇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单锭纺车如同枷锁,将她们的双手与光阴死死锁在方寸之间。

 都城绸缎庄的织锦卖至百两一匹,民间却连粗布都要补三年;边疆将士的冬衣常露棉絮。

 已经坐在沐老爷子对面,端起杯子喝茶。

 老爷子捻着胡须开口,"江南织造局每年征调民间织娘三千,能活着回来的十无一二。"他指向窗外正在晾晒的土布,"这般粗劣之物,在关外竟能换半只羊。若能提高产能..."

 "若只靠我们开坊,永远是杯水车薪。"林悦打断道,"全天下有多少妇人?百万?千万?她们每人多纺一两线,便是千万两线——这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

 "规模效应"。"

 单靠一家工坊,纵有千台织机,也抵不过民间万千双手。"她喃喃自语,当理想照进现实。

 "悦儿想如何做?"沐老爷子的声音打断思绪。

 林悦转身,"第一步,改良织机。董师傅和梁师傅精通木作,定能复刻我画的图纸。第二步,培训'种子织娘',让她们走遍州县,教会更多妇人使用新织机。第三步..."她顿了顿,眼中闪过狡黠的光,"借商道之力,让织机成为天下商人的摇钱树。"

 沐老爷子挑眉:"商道?" "没错。

 "林悦掏出算盘,指尖在算珠上飞舞,"一台织机成本五两,教会十人使用,每人每日多纺二两棉,十日即可回本。商人若能低价提供织机,再高价收购棉线,必成暴利之业。而妇人赚得银钱,可购粮、置衣、供子女读书——如此循环,何愁民生不兴?南宫先生是皇商,更加可以帮助推广、拓宽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