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叫还复来 作品

第285章 赵匡胤的算计,虚假的金匮之盟

第二百八十五章,赵匡胤的算计,虚假的金匮之盟

 

在历史上,赵匡胤的操作就是挺迷惑的。

 

但其实分析一下,也很容易理解。

 

至于金匮之盟,应该是无稽之谈。

 

赵匡胤登基之后,就给他弟弟各种权力,各种官职,完全就是按照接班人来培养的。

 

殿前都虞候、大内都点检,这相当于给了兵权。

 

开封府尹,这在当时就是太子的职位。

 

赵光义在开封府尹的位子上坐了十几年,再加上同平章事这个宰相的官职……靠这个官职和这么长时间,完全可以弄出第二个小朝廷了。

 

最后甚至还封了晋王……诏书规定,晋王位在宰相之上。

 

赵匡胤的这个安排,是明晃晃的告诉所有人,下一任皇帝就是赵光义!

 

为什么呢?

 

赵匡胤有儿子的啊!

 

韩复来觉得,还是当时时代的因素。

 

前面那么多皇帝暴毙,离他最近的,就是柴荣了。

 

柴荣才三十多岁,身强体壮,雄心壮志,一场病直接要了命了。

 

柴荣一死,他赵匡胤直接顺利轻易地篡了位。

 

在多个朝代这样的情况下,赵匡胤必须得考虑到,哪天如果自已突然噶了怎么办。

 

自已还有两个儿子,大点的才十二岁,小的才三岁。

 

如果自已突然噶了,让十二岁的儿子继位,这不就是柴荣和柴宗训的翻版了吗?

 

黄袍加身的戏码,一定会再次上演。

 

所以,在这种考虑下,赵匡胤必须先把弟弟赵光义推出来。

 

赵光义已经二十多岁了,和自已关系很亲近,在之前的这段时间,和陈桥兵变时的表现,都还算可圈可点。

 

如果自已突然死了,赵光义绝对能稳住大局,避免皇家改姓。

 

这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没办法中最好的办法了。

 

起码自已家还是皇族,自已的子孙,还是王孙。

 

同时,赵匡胤还留了个心眼——他不管怎么给赵光义加官进爵,但却从没说过,立赵光义为皇太弟。

 

这就有了回转的余地了。

 

如果自已能再活个十年二十年的,到时候自已的儿子长大了,历练出来了,那就可以慢慢把赵光义的官职给换了,培养自已儿子,到时候皇位的交接,应该没问题能顺利。

 

想法很美好,但弟弟不乐意了。

 

当了这么多年皇太弟了,为你守了这么多年江山了,现在你儿子长大了,要我交给你儿子?

 

我不同意!

 

让你见识见识我斧头帮的厉害!

 

所以,在赵匡胤的嫡长子赵德昭二十五岁的时候,眼看自已要被卸磨杀驴的时候,赵光义来了一出烛影斧声。

 

至于说金匮之盟这个事是假的,因为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并没有提起金匮之盟。

 

按理说,金匮之盟在这个时候拿出来,是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最好证据。

 

但是是在赵光义当皇帝都当了五年了,斧头帮杀人越货的故事突然汹涌激烈的时候才拿出来,显然是为了平息舆论。

 

当初赵光义继位的时候,都没想到这么个好主意呢。

 

还有一点比较不合理的……先说一下金匮之盟吧。

 

金匮之盟是北宋初期的一个政治传说,那是赵匡胤刚当皇帝的第二年。

 

赵匡胤刚当了皇帝,他母亲杜太后病重,赵匡胤在旁侍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