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叫还复来 作品

第279章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二百七十九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的造反,毫无疑问是有预谋有计划的。

 

那就继续写吧。

 

【汴梁城的除夕烟火气尚未散尽,正月初一的晨曦便已刺破寒冬。】

 

【皇城大内一片素缟,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在符太后的携领下,于大殿接受群臣朝贺,稚嫩的脸上满是懵懂。】

 

【御座之下,以宰相范质为首的重臣们虽衣冠整肃,眉宇间却锁着一丝难以化开的忧虑——世宗皇帝柴荣的雄才大略如同昨日星辰,如今幼主临朝,这大厦将倾的危局,全靠他们几位文臣苦苦支撑。】

 

【突然,一阵急促混乱的马蹄声和嘶鸣由远及近,撕裂了宫城庄严而脆弱的气氛!】

 

【“八百里加急!北疆急报!”】

 

【一名风尘仆仆、甲胄染血的边关信使,几乎是滚下马背,踉跄着扑倒在丹墀之下,声音嘶哑欲裂:“启禀陛下、太后、宰相!辽、辽师勾结北汉,大军数万,意欲南侵,边关告急!请求朝廷速发援兵!”】

 

【噩耗如一块冰投入滚油,朝堂瞬间炸开。】

 

【文官们面色惨白,窃窃私语声里充满了恐慌。符太后搂紧了小皇帝,指尖冰凉。】

 

【“肃静!”宰相范质须发微颤,但强自镇定,他一步踏出,厉声喝止了骚动。】

 

【他是托孤重臣,此刻绝不能乱。】

 

【他快速与副相王溥、魏仁浦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比的凝重和一丝无奈——国无长君,猛将环伺,内虚外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仓促之间,能倚仗谁?】

 

【满朝武将,谁能力挽狂澜?】

 

【谁的威望足以震慑三军,抵挡辽人?】

 

【一个名字几乎瞬间撞入所有知兵者的脑海——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唯有他,高平之战救驾、南征江淮破敌、北伐连克三关,战功赫赫,深得军心,且此刻正在京中统领最精锐的禁军。】

 

【没有时间深思熟虑,更没有时间去辨别这军报背后是否另有玄机。范质深吸一口寒气,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向着御座躬身,声音沉痛却坚定:“陛下,太后!军情如火,刻不容缓!臣请旨,速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尽起京畿禁军,北上御敌!”】

 

【旨意迅速下达。】

 

【赵匡胤奉诏时,神色凝重,慨然接旨,当庭立誓必破辽虏,卫护社稷。】

 

【点将、调兵、发放粮秣,整个汴梁的战争机器在其指挥下高效运转起来。】

 

【大军出征。】

 

【正月初三,大军抵达汴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

 

【天色渐晚,朔风凛冽,军营中却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躁动。】

 

【中军大帐内,赵匡胤似乎因旅途劳顿,早已解甲酣睡。】

 

【帐外,他的弟弟赵匡义和心腹谋士赵普,正与一群焦灼的将领密谈。】

 

【火光映照着一张张激动又不安的脸。】

 

【“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有人低吼,道出了所有武将的心声,“不如先册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

 

【“对!点检做天子!此乃天命!”众人纷纷附和,谶言在此刻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赵普目光闪烁,沉声道:“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但须约束军士,勿令剽掠,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宁谧。”】

 

【群情汹涌,再无迟疑。】

 

【赵光义与赵普对视一眼,悄然走入大帐。】

 

【片刻之后,一件早已准备好的、绣着滚龙纹样的黄袍被捧出。】

 

【众将一拥而入,不由分说,将那沉甸甸、明晃晃的黄袍披覆在了刚刚惊醒、一脸惊愕的赵匡胤身上!】

 

【帐外,早已聚集的军士们山呼海啸般跪倒,刀枪顿地之声如雷鸣。】

 

【“吾辈无主,今日愿奉点检为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