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耀祖 作品

第714章 江淹《游黄檗山》

游黄檗山

 江淹

 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

 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

 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

 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

 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

 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

 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

 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

 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

 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

 ……

 赏析:

 一、整体意境与主题

 《游黄檗山》描绘了黄檗山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归隐山林、追求高远志趣的向往。通过对黄檗山雄奇景观的细致刻画,以及对历史人物求仙访道行为的联想,深化了诗歌超脱尘世、追求自然与内心宁静的主题。

 二、艺术特色

 (一)空间营造与宏大视野

 1. 开篇的壮阔之景:“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诗人起笔便以极目远眺的视角,描绘出闽地之云与越地相连的浩渺景象,营造出一种广阔无垠的空间感。这种宏大的开篇,不仅为读者展现了黄檗山所处的广袤地理环境,更奠定了全诗雄浑壮阔的基调,让读者瞬间被带入到一个视野开阔、气势磅礴的情境之中。

 (二)丰富的意象与奇幻色彩

 1. 神话与自然交织:“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诗中运用了众多充满奇幻色彩的意象。“灵仙”“金峰”“铜石”“鸾采”“龙泉”等意象,既带有神话传说的神秘色彩,又与黄檗山的自然景观紧密融合。金色的山峰能遮蔽日光,铜石般的岩石高耸接天,向阳的山峦闪耀着如鸾鸟羽毛般的光彩,背阴的溪谷喷涌出清泉,这些奇幻的描写使黄檗山宛如仙境,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2. 古老与沧桑的意象:“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残杌千代木”描绘了历经千年的枯树残干,象征着岁月的漫长与生命的坚韧;“廧崒万古烟”则勾勒出万古缭绕的云烟,营造出一种神秘、沧桑的氛围。这些意象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读者感受到黄檗山所承载的悠久历史与岁月沉淀。

 (三)动静结合与声色相衬

 1. 动静结合的画面:“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此句将飞鸟在红色峭壁上的啼鸣与猿猴在青色山崖间的长啸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动态的禽鸣猿啸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更衬托出黄檗山的清幽深邃,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

 2. 声色相衬的效果:诗中既有色彩描写,如“丹壁”“青崖”,又有声音描写,如“禽鸣”“猿啸”。鲜艳的色彩与清脆的声音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黄檗山的独特魅力。

 (四)用典与情感表达

 1. 历史典故的运用:“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诗人引用秦始皇羡慕隐居之人、汉武帝渴望长生不老的典故。秦始皇和汉武帝作为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们都舍弃权势追求名山,这表明即便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人们依然对自然山水、长生之道有着深深的向往。诗人借此典故,一方面强调了自然山水的魅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追求归隐山林的志趣提供了历史依据,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具深度和说服力。

 2. 自我志趣的彰显:“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诗人以“葵藿”自比,表明自己对归隐山林、追求自然的坚定志向。“松木”象征着坚韧、高洁,也是隐居生活的象征。诗人看到眼前的松木,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如果自己的追求能如同古人一样高远,那么临风而立时便能悠然自得。这几句诗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直接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明确。

 三、文化意义

 《游黄檗山》反映了南朝时期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情趣和对归隐文化的推崇。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阶层在政治上往往受到压抑,因此他们将情感寄托于自然山水,通过游览山川、创作诗歌来表达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江淹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檗山的自然之美,更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心态,为研究南朝文学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本。

 ……

 解析:

 1. 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

 - 解析:诗人开篇即极目远眺,发出“长望竟何极”的感慨,强调视野无尽头,展现出一种辽阔、苍茫之感。“闽云连越边”点明地理位置,描绘了福建地区的云彩与浙江一带相互连接的景象,营造出宏大的空间背景,为全诗定下了雄浑壮阔的基调,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远方未知的遐想。

 2. 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

 - 解析:“南州”指南方地区,“饶”意为丰富、多,“奇怪”表明南方多奇异怪诞的景象。“赤县”指代中国,古人认为中国是神仙居所,故说“多灵仙”。此句从整体上概括南方及华夏大地充满奇幻色彩,为下文描写黄檗山的神秘景象埋下伏笔,也体现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神秘色彩的赞叹。

 3. 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