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孔稚珪《旦发青林诗》
旦发青林诗 孔稚珪
孤征越清江,游子悲路长。
二旬倏已满,三千眇未央。
草杂今古色,岩留冬夏霜。
寄怀中山旧,举酒莫相忘。
……
赏析:
《旦发青林》是孔稚珪抒写羁旅情怀的佳作,以质朴语言、精巧结构与生动意象,展现游子复杂心境与旅途独特景致,引发读者共鸣。
一、开篇直抒羁旅愁绪
“孤征越清江,游子悲路长”,起笔便点明孤身远行的背景。“孤征”突出独自行走的孤单,“越清江”交代行程地点,“游子”表明身份,“悲路长”直抒胸臆,将对漫长旅途的悲叹表露无遗。诗人离乡背井,前路茫茫,孤单与对前途未知的忧虑涌上心头,奠定全诗哀伤基调,使读者瞬间代入游子的愁绪之中。
二、时间与空间交织的感慨
“二旬倏已满,三千眇未央”, “二旬”言时间飞逝,二十天转瞬而过;“三千”指路程遥远,数千里行程。“倏已满”强调时间流逝之快,“眇未央”突出路途无尽头。时间与空间对比,强化了游子漂泊之感。时间不断流逝,而行程仍遥遥无期,让人感受到游子在漫长旅途中的无奈与煎熬,深刻体会到其对归期的期盼与对旅途漫长的厌倦。
三、独特旅途景致与岁月之感
“草杂今古色,岩留冬夏霜”,描绘独特旅途景色。“草杂今古色”,草色丰富,似融合古今色彩,暗示时光流转,自然界不断变迁,让人联想到生命兴衰交替。“岩留冬夏霜”,山岩留存冬夏霜痕,凸显山岩历经岁月,不受时间影响,与草色变化形成动静对比。此景不仅展现自然神奇,更引发游子对岁月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丰富了诗歌内涵。
四、尾联寄情,深化主题
“寄怀中山旧,举酒莫相忘”,旅途孤寂,诗人思念故乡亲友。“寄怀”表明情感寄托,“中山旧”指代故乡老友。“举酒莫相忘”想象老友相聚饮酒,勿相忘。以温情笔触,在孤寂旅途氛围中注入温暖,深化友情与乡情主题,体现对故乡和友人的深深眷恋,让读者感受到游子渴望情感慰藉的内心世界。
五、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诗人巧妙融合孤征之景与悲路之长的情,借时间、空间、自然景致表达漂泊愁绪、岁月感慨及对故乡亲友思念,景中含情,情因景生。
2. 对比衬托:“二旬”与“三千”的时空对比,草色变化与山岩霜痕动静对比,突出旅途漫长与岁月变迁,强化情感表达。
3. 语言质朴自然:用简洁直白语言叙事抒情,如“悲路长”“莫相忘”,通俗易懂却情感真挚,引发读者对游子情感的深切共鸣。
……
解析:
1. 孤征越清江,游子悲路长
- 解析: “孤征”描绘诗人独自一人踏上征程,突出了其孤独无伴的状态,为全诗奠定了孤寂的情感基调。“越清江”点明行程,表明诗人正穿越清澈的江水前行, “清江”的描写不仅勾勒出旅途的环境,也暗示了行程的辗转。“游子悲路长”则直接抒发情感,“游子”一词明确了诗人漂泊在外的身份,而“悲”字直白地展现出他内心的哀伤,“路长”既是实指前方路途遥远,也象征着漂泊生活的漫长艰辛,传达出诗人对前路茫茫的忧虑与无奈。
2. 二旬倏已满,三千眇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