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地球文明首次干扰高维信息
地球,“昆仑之心”基地深处,一个即便在最高权限内部地图上也仅以“第四区”代称的绝密空间。
这里的防护等级甚至超过了“弦球之眼”主实验室。多重交替变化的引力场构筑了第一道无形屏障,任何未经许可的物质闯入都会瞬间被撕扯成基本粒子。
其后是厚达数十米、掺杂了特殊吸波和反射材料的复合装甲层,能有效隔绝几乎所有已知频段的能量窥探和物理穿透。
最内层,则是持续运转的“量子退相干帷幕”,生成一片强大的、不断随机波动的局部量子场,使得任何形式的超距感应或预言计算在此区域内都会变得极其困难甚至失效,如同在信息层面制造了一片绝对的“迷雾”。
这里,就是孔方佳授意下秘密成立的“四号研究所”——一个专门致力于解析高维信息、钻研“高维弦”互动机制,并寻求反制之道的终极大脑。
与“弦球之眼”项目偏向于基础理论和宏观观测不同,“四号研究所”的目标更加直接、更具攻击性——理解、模仿、干扰,乃至最终掌控那来自维度之上的影响力。
研究所核心大厅的景象足以让任何一位顶尖科学家感到窒息般的震撼。其规模远超常规实验室,穹顶高耸,内部却并非灯火通明,而是沉浸在一片幽暗之中,唯有无数全息工作台、悬浮的数据流和复杂设备的指示灯散发着幽幽光芒,如同星空倒映。
大厅中央,是一个缩小但更加精致的“弦球之眼”-ii型装置。它不再是之前那个庞大而笨重的原型机,体积缩减了三分之二,结构却更加精密复杂,无数能量导管和传感器探针如同神经网络般将其与周围数十个辅助计算单元和能量调控核心连接在一起。
环绕着中央装置的,是数十个沉浸式全息工作台,研究员们——都是从“维度之眼”和“弦球”项目中遴选出的、最富才华也最大胆的精英——如同入定的僧侣般端坐其中,双手在虚空中快速操作,眼神专注地追踪着屏幕上那些代表高维信息流的、变幻莫测的能量模式和数据瀑布。
空气中弥漫着臭氧冷却剂和一种高频能量特有的、若有若无的焦糊味,以及一种极低分贝、几乎融入背景的、由无数精密仪器协同运作产生的复合嗡鸣。这里的每一秒,消耗的能源都足以支撑一座大城市运行数日。
王海峰博士和李艳博士是这里的共同负责人。王海峰坐镇中央控制台,他看起来比几个月前更加清瘦,眼窝深陷,但目光却如同经过淬火的钻石,锐利而狂热,紧紧盯着主屏幕上“弦球之眼”-ii与“游弋之耳”网络传回的高维扰动数据进行“契合试验”的实时反馈。
李艳则穿梭于各个关键岗位之间,时而俯身与研究员低声讨论某个数据异常,时而凝神观察某个能量回路的稳定性。
她穿着合体的白色科研服,眉头微蹙,眼神中既有科学家特有的专注,也藏着一丝难以化开的忧虑。作为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她更关注高维信息与碳基意识交互的潜在风险。
过去的数周里,失败是这里的常态。
“契合试验”的核心思路,是尝试让“弦球之眼”-ii主动调整其自身的“弦振动模式”,去模仿、接近甚至尝试“同步”那些被“游弋之耳”捕捉到的高维信息波动特征。
理论依据是杨天择博士的“意识载体”假说以及孔方佳的大胆推测——既然高维信息可能是一种更底层的“意识辐射”,那么或许可以通过模拟其振动“语法”来与之建立某种程度的“连接”或“解码”。
然而,过程极其艰难。高维信息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其波动并非固定频率,而是一种充满非线性变化、仿佛拥有自身生命的、极其复杂的混沌模式。每一次尝试主动契合,都如同试图用一根简陋的竹竿去搅动深海巨兽的行动轨迹,不仅难以捕捉,更常常引发剧烈的能量反冲。
“警报!三号缓冲池能量过载!契合度仅百分之五点七,偏差过大!主动断开连接!”冰冷的电子合成音响起。
中央“弦球之眼”-ii装置内部发出一阵令人牙酸的嗡鸣,几根能量导管瞬间过载变红,备用冷却系统喷射出大量的白色冷凝雾气。
“记录偏差数据,分析能量反冲模式。第七组,重新校准基弦频率,尝试加入非线性衰减因子。”王海峰的声音沙哑却稳定,没有丝毫气馁,仿佛早已习惯。他快速地在控制台上输入一系列指令,调动超算资源分析失败原因。
李艳快步走到三号缓冲池监控台前,查看详细数据:“反冲能量带有强烈的信息熵增特性,王老,这不像简单的能量排斥,更像是一种......信息层面的‘拒绝’或者说‘加密锁’。”
“嗯,注意到了。”王海峰目光炯炯,“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没错!它越‘拒绝’,越证明其内部蕴含着我们无法理解的有序信息!继续尝试!调整算法,不要硬碰硬,尝试寻找其波动模式中的‘间隙’或‘谐振点’!”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记录下的海量数据却成了最宝贵的财富。超算集群日夜不停地运转,寻找着那微小到几乎不存在的规律。
研究员们轮班倒,困了就在旁边的休息舱眯一会,醒了继续投入战斗。每个人的眼中都布满了血丝,但燃烧着同样的火焰——那是面对终极谜题时,属于科学家最纯粹的好奇与征服欲。
转机发生在一个深夜。
当时值班的是一名年轻的女科学家,名叫林云,以思维敏捷、直觉惊人着称。她负责监控一组针对西部战场频繁出现的某种特定高维扰动模式的契合尝试。之前的十七次尝试均告失败。
第十八次,“弦球之眼”-ii再次调整到预定频率,小心翼翼地探出信息的“触角”。
突然,林云猛地坐直了身体,眼睛死死盯住她面前屏幕上一条几乎被淹没在噪声中的反馈曲线!
“等等!停!回放刚才零点三秒的数据!”她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尖锐,吸引了周围几个同事的注意。
数据回放,放大。在那一瞬间,代表“弦球之眼”输出与高维扰动信号的两条曲线,出现了一个极其短暂、幅度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重合峰!
不是排斥,不是反冲,是极其微弱的一丝同步共振!
“老天......它......它抓住了?!”旁边一位男研究员失声叫道。
整个控制区域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林云屏幕上的那个微小波动。
“不是完全抓住,是......蹭到了!就像两把高速振动的刀锋,极其短暂地擦出了火花!”林云的手指飞快操作,脸色因兴奋而潮红,
“快!记录这一刻的所有参数!基弦频率、调制方式、能量注入精度、时空坐标......所有数据!一点都不能漏!”
她立刻将这个发现上报给刚刚被叫醒的王海峰和李艳。
两位博士几乎是冲到控制台的。王海峰看着那几乎需要想象力才能辨认出的共振峰,双手微微颤抖,反复确认了十几遍数据,最终重重一拳砸在控制台上,声音嘶哑却充满了狂喜:“好!好啊!就是这个!找到了钥匙孔的第一道缝隙!”
李艳也难掩激动,但她更冷静:“立刻重复实验!固定所有参数,尝试复现这个共振点!”
接下来的几十个小时,研究所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亢奋状态。他们以林云发现的那组参数为基础,进行了上千次微调尝试。
失败依旧居多,但成功的次数开始缓慢增加,共振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在一点点提升。他们就像最耐心的锁匠,依靠着一次次的细微触碰和反馈,慢慢摸索着那把复杂到极致的“高维之锁”的内部结构。
积累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超算集群的解析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这些高维信息并非完全无序,其内部似乎存在着某种多层级的“编码结构”。
最外层是剧烈而混乱的波动,如同保护壳;但拨开这层外壳,内里则是一种极其复杂、但相对稳定的信息模式,蕴含着某种“意图”或“指令”的雏形。
虽然由于数据量依然不足,无法做到完全破解其具体含义,但破解其“结构特征”和“生效模式”已经成为可能!
“我们现在还不需要完全读懂一门外语,”王海峰在一次核心会议上激动地阐述,眼中布满血丝却光芒四射,
“但我们现在能辨认出这门外语里的某些‘关键词’和‘语法结构’了!我们知道当某种特定结构的波动出现时,往往伴随着叛军舰队某种战术优势的提升!这就足够了!以后,我们会完全的理解它,掌握它,应用它”
基于这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四号研究所”的下一个目标顺理成章地被提出——干扰它!
既然能捕捉到特定的高维信息模式,并理解了其大致的“生效机制”(即通过扰动底层弦背景来间接影响低维现实概率),那么能否制造出一种反向的“弦振动”,去抵消、覆盖或者扰乱它?
孔方佳在得知“契合试验”取得关键突破后,第一时间批准了这个更具攻击性的研究方向,并亲自将其命名为“弦球之手”计划。
“弦球之眼”负责看破迷雾,“弦球之手”则尝试拨动棋盘!
理论构建同样艰难。干扰并非简单的能量对冲,那样只会引发更剧烈的反冲。必须是一种更加精妙的、“以弦制弦”的方式。
研究团队提出了数十种模型,最终一种基于“相位共轭弦波”的理论脱颖而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弦球之眼”精确捕捉目标高维信息的瞬时振动模式,然后由“弦球之手”装置在极短时间内生成一道与其振动相位几乎完全相反、但能量级数经过精密计算的“镜像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