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解铃还须系铃人

太上老君赶忙侧过身子,避开了半个礼,手上还作势要来搀扶,口中连连说道:“哎呀,陛下快快请起,这可折煞老道了。*搜!搜¨小~说?网¢ _无-错.内.容?你我君臣,又是道门同气,有话好说,何必行此大礼。”

他嘴上说着,人却未曾真的上前,只是将那紫金丹盒又往前推了推,笑道:“陛下心火旺盛,不如先尝一颗这清心丹?”

“此丹不增法力,不延寿元,唯独能静心凝神,去一去烦恼。老道这炉子里,也只得了这么三两颗,平日自己都舍不得吃呢。”

元始天尊却没那么多客套,他只冷眼瞧着棋盘上的死局,口中淡淡道:“大天尊何须如此。你心中既已有了计较,又何必来问我们这两个闲人。”

玉帝直起身来,脸上满是苦涩,他摆了摆手,自顾自地寻了个位子坐下,给自己斟了杯凉透了的茶水,一饮而尽。

“天尊说笑了,朕若真有计较,又何至于愁成这般模样?”

“一想起这陆凡,朕这头就大了三圈。他是那杨蛟转世不假,算起来,是朕那不成器的外甥,也是杨戬的亲兄长。就这一层,朕就不好办。”

“杨戬如今听调不听宣,在灌江口逍遥自在,可他心里对他这个兄长是什么念头,谁也说不准。”

说到此处,他看了一眼元始天尊,毕竟杨戬也是阐教三代弟子中的翘楚。

元始天尊面无表情,只道:“他不敢。,3/3.k?a¨n~s_h,u¨.\c`o-m_”

玉帝苦笑一声:“他是不敢,可朕不能不顾及。”

“家事,公事,搅在一处,已是乱麻一团。可这还不是最要紧的。”

“最要紧的是,他竟是那猴头的师弟!同出一个师门!那猴头如今在西天成了佛,可他的性子,谁不清楚?”

“老君,当年你那一炉金丹,被他当炒豆吃了,八卦炉也被他蹬翻了。这因果,西天那位可没说替你抹了去。”

太上老君听了这话,依旧是那副乐呵呵的样子,捋着胡须道:“陈年旧账,不提也罢。”

“阐教、截教、天庭、佛门,还有朕的家事”,玉帝揉着眉心,只觉得千头万绪,全无头绪,“这一团乱麻,牵一发而动全身。朕如今,是杀也不是,放也不是,真正是坐在了火山口上。”

“再者,还有那哪吒算了!不提他也罢!”

他说完,殿中又是一阵长久的沉默。

最后,还是太上老君打破了这片沉寂。

他将那丹盒的盖子合上,发出“嗒”的一声轻响。

“陛下。”他笑吟吟地看着玉帝,眼中却无半分笑意,“这棋局,既已是死局,陛下又何必非要自己来下呢?”

玉帝一怔:“老君此言何意?”

太上老君慢悠悠地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殿外翻涌的云海,说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卡?卡_小,说·网* *免^费`阅.读_这桩事的根子,不在陆凡,也不在陛下,而在那些与他有因果的人身上。”

“杨戬念着兄弟情,哪吒记着故人恩,那猴头护着同门谊,佛门想着他们的谋划,截教那些人也自有他们的算盘。”

“人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人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这其中的结,不是陛下一道旨意就能解开的。”

玉帝听了太上老君这番话,先是一愣,随即细细品味,只觉得其中大有文章。

他将目光从老君身上移开,投向窗外无尽的云海,长叹道:“老君说的是。这铃铛是他们一个个亲手系上去的,自然也该由他们自己来解。只是朕担心,这铃铛解到最后,不论是谁输谁赢,好处都叫西天那一位给占了去。”

他这话里,透着一股深深的无力。

“自封神之后,我道门气运便有衰颓之象。反观那佛门,却是愈发兴盛。五百年前那猴头一闹,看似是我天庭吃了大亏,可到头来,他成了斗战胜佛,西天又多了一位佛陀果位。这一来一回,里外的算计,朕如今想来,还觉得心惊。”

玉帝摇了摇头,脸上是挥之不去的阴霾:“他们赢的太久了。久到朕有时候都忘了,这三界,名义上还是朕在做主。”

太上老君听着玉帝的抱怨,伸手为玉帝续上茶水,口中慢悠悠地说道:“陛下何必心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此乃天道常理。佛法东传,气运鼎盛,已是到了一个极处。盛极,则必有衰时。”

“南赡部洲那边,前些年不是出了个女皇帝么?如今那武家女子也已不在了,李唐的江山又传回了李家子孙手上。”

玉帝听得此言,眉头皱得更深了:“这朕自然知晓。可这于佛门而言,岂非是好事一桩?”

“是好事,亦非好事。”太上老君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漂浮的茶叶,眼帘低垂,遮住了眼中的神光。“陛下可曾想过,李唐兴而佛门兴,那李唐的衰亡,自然也要应在佛门之上。”

这话说的轻飘飘,听在元始天尊与玉帝耳中,却不啻于一声惊雷。

元始天尊那双看透万古的双眸中,第一次现出了几分不解,他侧过头,盯着太上老君:“大兄此话何意?”

玉帝亦是满脸的困惑,追问道:“还请老君明示。”

太上老君却只是神秘地笑了笑,放下茶杯,口中轻轻吐出三个字:“香积寺。”

说罢,便不再言语,又恢复了那副眼观鼻、鼻观心的入定模样。

香积寺?

玉帝与元始天尊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茫然。

这香积寺是何所在?

或许在南赡部洲长安城中是一处有些名气的寺庙,可在他们这等存在的眼中,与凡间一粒微尘又有何异?

三界之中,灵山大刹何止万千,为何偏偏是这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寺庙?

圣人可以知过去,晓未来,此话不假。

但未来并非一成不变的画卷,而是有无数种可能的洪流。

天数有变,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

便是圣人,也只能顺着天机,推算出未来的种种走向,却无法断定究竟会是哪一种。

元始天尊方才心念一动,便已推算了千万遍,他能算出李唐国祚不久之后确有一场大动乱,其规模之大,足以动摇其社稷根本。

只是这动乱究竟是何事,又将起于何处,天机却是一片混沌,无法看清。

可如今听太上老君这般笃定的口气,竟好似已亲眼见到了那未来之事一般。

玉帝听得这没头没尾的一句,心中愈发迷惘,只觉得今日来此,非但旧愁未解,反又添了新惑。

他苦着脸,看着太上老君:“老君,你这话说一半留一半的毛病,何时才能改改?朕这心里,已是七上八下了。”

元始天尊亦是冷哼一声,对大兄这故弄玄虚的态度颇为不满:“大兄若有定见,不妨直言。我等也好早做准备。”

太上老君这才睁开眼睛,呵呵一笑,摆了摆手:“天机不可泄露。此事,时候未到,说不得,说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