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大唐双龙传(巴陵 )(第2页)
落后半步的女子,则是一身素雅的月白细纱长裙,身姿纤细婀娜,宛若弱柳扶风。她只简单挽了个堕马髻,斜插一支青玉竹节簪,素面朝天,却更显肌肤胜雪,清丽脱俗。尤其是一双水汪汪的杏眼,清澈见底,仿佛不谙世事,带着一丝懵懂的纯真。然而,那偶尔流转的眼波深处,却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与她清纯外表截然相反的深邃与算计。她便是阴葵派近年来着力培养,与绾绾齐名的新秀——白清儿。
二女见到开门的单美仙,齐齐敛衽行礼:“美仙师姐(师叔)安好。”
姿态恭敬,礼数周全。
当她们的目光越过单美仙,触及到庭院中负手而立、静静望向庭中一株老槐树的易华伟背影时,两人的反应瞬间变得极其微妙!
荣娇娇那双勾魂摄魄的媚眼中,瞳孔猛地收缩!她清晰地感受到一股无形的、浩瀚如渊海的气息笼罩着整个院落,让她引以为傲的魅惑气场瞬间如同冰雪消融,荡然无存!
就在不久前,她们收到了来自阴后祝玉妍的最高密令!密令中不仅严令她们无条件服从易华伟的任何指令,视其为主,更附带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长老边不负,已被阴后亲手击毙!尸骨无存!
白清儿那清纯如水的眼眸中,同样掀起了滔天巨浪!她的震惊比荣娇娇更甚,因为她心思更为细腻敏感,更能感受到易华伟身上那种返璞归真、却又蕴含无尽威压的恐怖境界!那绝非寻常大宗师可比!
阴后竟为此人亲手清理门户!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阴后对此人的态度,已不仅仅是合作。
她本能地察觉到,眼前这位的存在,将彻底打破阴葵派内部原有的平衡和她的计划。低垂的眼帘下,目光急速闪烁,将所有的心思深深掩藏在那份看似懵懂的清纯之下,姿态放得更加恭谨柔顺。
“进来吧。”单美仙自然将二女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了然。
二女连忙收敛心神,小心翼翼地步入庭院,对着易华伟的背影,深深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十二分的敬畏:
“阴葵派弟子荣娇娇(白清儿),奉阴后之命,拜见公子!阴后谕令,凡公子所命,阴葵派上下,莫敢不从!”
易华伟缓缓转过身,眼眸平静地扫过二女,目光仿佛穿透了她们精心修饰的皮囊,直抵灵魂深处。眼神没有任何情绪,却让荣娇娇和白清儿感到一种被彻底看穿的恐惧,仿佛所有的秘密都无所遁形。
看着眼前这两朵看似娇艳、实则根系早已腐烂的“阴葵”,易华伟心中微不可察地叹了口气。
这偌大的阴葵派,看似威震魔门,实则早已被蛀虫啃噬得千疮百孔。祝玉妍空有雄心,却受困于自身执念和门派的沉疴积弊。
白清儿,候补圣女,对婠婠的地位虎视眈眈。为达目的,与外敌勾结,试图通过采补之术削弱婠婠的实力。
荣娇娇,掌管门派在江淮地区的情报网络,性格阴狠且贪婪。表面忠于祝玉妍,实则暗中与‘邪极宗’宇文无敌勾结,企图通过出卖阴葵派的布防图,换取邪极宗秘传的采补邪术《极乐典》残卷。
她还有一个身份——大明尊教五明子之一的妙风明子,表面为阴癸派弟子,实为大明尊教卧底,负责情报渗透。
这阴葵派能坚持到后期,完全靠的婠婠跟主角的情感纠葛。
阴葵派以实力为尊,鼓励弟子通过权谋和手段上位。门派绝学《天魔大法》要求修炼者保持处子之身,这导致弟子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地位不择手段。在历代传承中,弟子间的竞争和背叛被视为常态。
作为阴葵派首位继承人,婠婠身负振兴魔门的使命,但对徐子陵的感情使其多次违背师命,原著里为保护徐子陵与祝玉妍对抗,甚至考虑放弃圣女之位。表面顺从祝玉妍,实则暗中发展势力,试图在门派内建立个人威望。最终在祝玉妍死后,她通过权谋成为阴葵派实际掌控者。
阴葵派元老周老叹,因被祝玉妍击败而心怀不满,暗中联络邪极宗势力,试图推翻祝玉妍的统治,与宇文无敌等邪极宗高手合作,泄露阴葵派机密,导致门派多次陷入危机。
另外几个阴葵派元老(闻采婷、边不负),也不是善茬,他们长期把持重要资源,暗中培养嫡系势力,在门派权力斗争中,多次与祝玉妍唱反调,甚至暗中支持白清儿争夺圣女之位,以削弱祝玉妍的控制力。
罗剎女(分舵主)掌管巴蜀分舵,与‘毒仙’万壑松勾结,用阴葵派秘制毒药牵机引换取万壑松的毒术传承。在祝玉妍征讨邪极宗时,故意延误粮草运输,导致阴葵派前锋部队惨败,借此削弱祝玉妍的嫡系力量。
红拂女(情报头领)表面负责门派情报刺探,实则是单美仙安插的卧底。将阴葵派针对东溟派的暗杀计划透露给单美仙,致使阴葵派在东海的暗杀行动全军覆没。
玉罗刹(戒律堂堂主)以铁面无私著称,却暗中与‘灭情道’的乾罗达成交易——用阴葵派囚禁的魔门叛徒名单,换取灭情道秘传的斩情诀心法。甚至为乾罗提供阴葵派禁地的地图,助其盗取了门派圣物‘九子天魔铃’。
唯一可以算忠心一点的,就只有一个尚秀芳。
尚秀芳表面是天下第一才女,实则是阴葵派安插在寇仲身边的棋子。接近寇仲的真实目的是获取《长生诀》和利用其势力颠覆李唐。后虽深爱寇仲,但始终将门派利益置于感情之上,最终选择牺牲个人幸福以完成使命。
阴葵派此刻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传承之争暗流汹涌,长老派系间的权力倾轧已呈水火之势,几处分舵更因资源内耗频生叛离迹象。门外魔门诸派如饿狼环伺,白道清剿令尚未消停,偌大教派到了步履维艰之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