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坚 作品

第715章 刘彻的南越国困境,隋文帝点出大汉被反噬的关键!(第2页)

 可这种迫不得已,臣子们当然是不可能理解的。

 以前的人有好处,凭什么现在我们这批就没有了?

 以前的人给大汉卖命,难道现在我们这一批就不是了?

 这种事情,其实就是君臣之间的一种博弈。

 无关对错,只在于立场。

 谁都不想自己的利益受损,最终搞出了这么一个双输的局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勇认真地听着隋文帝的分析,内心之中感觉又获得了许多对皇帝、臣子以及治国利益分配的知识点。

 杨勇忍不住道:

 “那父皇觉得,要怎么样才能逆转这种双输的局面呢?”

 隋文帝洒然一笑,道:

 “那太简单了,只要把大汉治理得像朕的大隋一样富庶就可以嘞。”

 杨勇一时间无言以对。

 隋文帝的这句话对吗?

 那是太对了。

 以大隋开皇之治的国力,哪怕是没有金幕出现之前,随随便便都能支撑刘彻那种级别和频率的战争。

 就算是隋炀帝杨广这种败家子,也得先来个兴建东都,巡游江南,开凿大运河,再加上整整三次百万大军出征高句丽,才能把大隋彻底搞崩呢。

 刘彻这几万十万的出征,算个屁啊!

 但是问题来了。

 刘彻接手的文景之治,论富庶程度压根就比不上大隋的开皇之治啊。

 隋文帝这种话,就有点百亿富翁欺负亿万富翁的意思了。

 看着一脸无语加无奈的杨勇,隋文帝笑了起来。

 “傻孩子,朕逗你玩呢。”

 逗儿子真的很好玩吗?

 只要当过爹的都知道,那可是太好玩了!

 杨勇:“……”

 此刻的杨勇,心情非常复杂。

 自家严肃的老爹,啥时候变成了这种样子?

 嗯,好像是自从金幕出现后,隋文帝就越来越活泼了。

 返老还童了属于是。

 杨勇这么一想,越发蛋疼了。

 金幕也不全然都是好事啊。

 隋文帝笑呵呵地开口道:

 “好了,说正事吧。”

 “其实就算是大汉,也同样有办法能应对的。”

 “刘彻只要有点耐心,平均五年发动一场战争就行。”

 五年一场的战争频率,大汉国库是绝对能支持住的。

 民间的老百姓也能承受得了这种频率的服徭役。

 国库能支持得住,出征的将军们就一直能获得丰厚赏赐,自然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出战热情。

 还是那句老话。

 打仗,打的就是钱,是经济,是国力!

 只要有充足的国力,以大汉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还怕找不到人来卖命?

 有句话说得最直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隋文帝淡淡道:

 “刘彻的问题,就是他太心急了。”

 “过于好大喜功,想要将原本几十年解决的事情,一口气在十年里解决。”

 “大汉的国力压根就支撑不起这种烈度的战争,国家不给他搞穷才怪。”

 匈奴很弱吗?

 刘彻面对的匈奴可一点都不弱。

 那是一个掌控了从辽东到西域,幅员万里,资源众多,骑兵强悍的大帝国。

 在全面开战的时候,匈奴帝国也才仅仅传承到了第三代单于。

 从王朝周期律来看,这个时候的匈奴帝国依旧还在巅峰,甚至有继续往上走的潜质。

 刘彻硬生生地用一次次战争将上升期的匈奴给干得粉碎,从一个游牧帝国退化到了只有漠北的游牧民族。

 想要实现这一点,怎么可能不付出代价?

 代价就是,大汉国库穷了,老百姓生活越来越难过了。

 将军们也不愿意出征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来了。

 现实社会不是小说,战争资源也不是敲一敲键盘就能凭空出现的。

 刘彻为了实现自己干碎匈奴帝国的梦想,让整个大汉跟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南越国之乱,其实就是这种代价开始初步反噬的征兆。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刘彻阴沉着脸,回到了御书房中。

 他大发雷霆,将御书房砸得乱七八糟。

 “这些家伙,朕给他们封侯,给他们爵位俸禄,让他们拥有常人难及的尊贵地位。”

 “他们竟然这么回报朕?”

 “在朕需要他们给朕卖命的时候,他们竟然只会沉默?”

 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

 刘彻心态瞬间大爆炸。

 这位早就已经习惯了胜利的汉武大帝,压根就没想到,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金幕中的刘彻没想到,金幕之外西汉世界线的汉武帝同样也没想到。

 汉武帝看着金幕中愤怒的自己,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还是太年轻了啊。”

 在这条世界线上,南越国早就已经被解决了,而且解决得非常简单。

 火枪火炮这种东西,在奔驰如飞的草原上可能还没那么好用。

 可在岭南这种山岭地区,最适合步兵发挥的主场,火枪火炮就是神器!

 大汉征服南越国的过程,顺利得完全没有任何意外。

 就连负责记载的司马迁也就轻描淡写一句话。

 “乙丑年,帝命将军次公灭南越。”

 就完了。

 太顺利了。

 完全没啥值得写的。

 华夏的史家最喜欢写的从来都不是胜利。

 而是失败。

 但凡失败,史官们长篇累牍,一改惜字如金的风格,恨不得把每一个失败的细节都写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必须要让后人铭记!

 至于胜利嘛,一笔带过就行。

 赢都赢了,有什么好写的?

 以至于后世有人吐槽。

 看华夏的历史,总是会发现各种各样,类型各异的失败。

 但就很奇怪。

 经历了这么多次大大小小失败的华夏,从一个只在黄河流域发展的民族,变成了现代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稳稳位居世界前列的超级疆域大国。

 倒是其他那些经常在自家神话典籍中吹嘘各种辉煌大胜的民族,一看现代疆域,比起华夏来说就是蚂蚁对大象。

 为啥是神话典籍而不是史书?

 因为整个地球文明中,华夏文明是唯一一个从公元前就开始坚持写史,着史直到现代,拥有最详细历史资料的。

 其他各个民族没有这种习惯,他们对历史的记载要么是靠神话典籍,甚至有些是靠当时作家写的小说!

 历史上的甜蜜嘛,浅尝辄止就行。

 历史上的痛楚,那就必须铭记在心!

 忆苦思甜,为啥忆苦会放在思甜之前,就是因为吃过苦,才更愿意奋斗,才更能保证一个文明的存续。

 汉武帝感慨道:

 “还好用金幕的出现,朕不需要再经历金幕中视频里的这种折腾了。”

 汉武帝对金幕中的自己,那是完全能做到感同身受的。

 哦,也不对,可能也感同身受不了。

 因为现在的大汉真的非常富庶了。

 金幕给大汉带来的是全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在兑换了《工业革命》之后。

 现在的大汉基本可以算是一个初级工业化的国家了。

 可别小看这个“初级”工业化。

 再初级,那也是工业国家。

 工业国家打农业国家,那就是降维打击。

 不信?

 看看满清后期是怎么被各路工业化国家轮番暴打的就知道了。

 甚至就连满清东边,跪舔华夏一千年的倭国,都能在“明治维新”这种完全不彻底,保留了巨量封建残余的工业化之后,于甲午战争中暴打满清。

 工业化,就相当于是小说之中的飞升。

 哪怕是再初级的飞升,打起凡人来也是轻轻松松,手拿把掐。

 大汉本来就是同时代最强的农业国。

 现在直接进化到了工业国。

 那还能有什么苦吃?

 大汉的军队出去走一圈,就一句话。

 “你们一起上吧,我赶时间!”

 老百姓的日子,也好过了很多。

 倒不是汉武帝变仁慈了。

 事实上,什么商业税和各种跟工业相关的税收,汉武帝一点没少收。

 但大汉的老百姓,生活依旧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为啥?

 因为有了新的压榨对象。

 大汉的对外战争,带来了巨量的资源,以及巨量的奴隶。

 大汉的统治阶级们,压根就看不上大汉老百姓身上这三瓜两枣。

 直接去抢异族的,他不香吗?

 大量奴隶的输入,更是填补了大汉人力资源的缺口。

 现在大汉普通老百姓家里,有三个五个异族奴隶的,那太常见了。

 嗯,没错,大汉现在是废除奴隶制度了。

 所以这些异族也不叫奴隶,而是叫做“家仆”。

 终身家仆,不发工钱的那种。

 上头没有皇帝和统治阶级的拼命吸血,下面还有家仆们帮忙干活。

 再加上工业化带来的各种便利,铁路、巨量工业商品、暴增的食物产量,以及欣欣向荣的国势。

 大汉老百姓的日子怎么可能不好呢?

 汉武帝想到这里,忍不住感慨道:

 “金幕,真是神了!”

 没有金幕,这一切怎么可能发生呢?

 汉武帝看着金幕中的刘彻,心中突然有些好奇。

 金幕的出现,是在历史上霍去病即将死亡的时间点。

 如今金幕中播放的内容虽然是原来的历史,但对这条世界线的汉武帝来说,却是他没经历过的人生了。

 汉武帝很想知道,历史上的自己,究竟会怎么做,才能解决南越国之事引发的相关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