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坚 作品

第655章 田窦之争一箭三雕,刘彻竟当面吐槽刘邦?(第2页)

 “好了卫青,把供状都拿出来,我们一件一件事情跟武安侯当场核对!”

 田蚡看着一眼面前这至少上百斤的奏疏,脸色顿时变得煞白。

 ……

 另外一边,窦婴也听说了一些风声。

 “什么,灌夫要被陛下判死罪了?”

 这下子,窦婴彻底慌了。

 经过那一次当朝辩论,窦婴和灌夫在这件事情上彻底成了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灌夫被判死刑,窦婴也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

 窦婴急得乱转。

 “不行,必须要想想办法,挽回陛下的心思。”

 “对了,先帝遗诏,我有先帝遗诏!”

 先帝,指的自然就是汉景帝刘启。

 刘启对窦婴这个表哥还是非常信任和照顾的。

 在刘启死前,曾经秘密给了窦婴一份遗诏,并嘱咐窦婴。

 “将来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你又没有办法给以后的皇帝申辩,就拿着朕给你的遗诏送去宫中,自然可以保你一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窦婴已经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咬牙将一直封藏在密室中的遗诏拿出来,亲自带着送去了皇宫。

 “皇考给窦婴的遗诏?”

 刘彻露出惊讶的表情。

 就连刘彻都不知道有这件事情!

 定了定神,刘彻打开了这份珍藏多年,由黄色绢布制成的遗诏。

 上面以汉景帝刘启的口吻嘱咐将来的皇帝,只要窦家不牵扯到造反的事情,那将来的皇帝们就应该留窦婴或者窦婴的后代家主一条性命。

 “是皇考的字迹,用词造句还有笔迹都一模一样……”

 刘彻摸了摸鼻子,心中有些为难。

 窦婴这个家伙,在刘彻的心里,就该死!

 窦漪房两次出手逼得刘彻蛰伏六年,这种“大恩大德”,刘彻无时无刻不想回报。

 现在明明有了机会,却要错过?

 刘彻飞速思考,突然心中一动,对着面前的卫青开口道:

 “你去找一下尚书,查一下皇考的时候有没有给过窦婴这份遗诏的记录!”

 卫青领命离开,过了很久之后回来汇报。

 “陛下,臣和尚书等人反复核对了三次,没有发现当年有这份遗诏的发出记录!”

 刘彻露出笑容。

 果然如此。

 按照惯例,任何一份圣旨发出,都一定会让尚书记载。

 什么时候发,发给谁,上面是什么内容,都得记载清楚。

 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后人查询,另外一方面也是防止有人伪造圣旨。

 刘启这份遗诏既然是秘密交给窦婴的,自然就不可能在尚书那边有存档记载。

 不然,刘彻早就知道了!

 刘彻想着,心中又是一动,再度想明白了什么。

 或许,这就是刘启想要的!

 遗诏,其实并不是免死金牌,而是一个给未来皇帝的台阶。

 如果未来皇帝想要处死窦家,那么就能用“程序不合”的理由来否认这份遗诏的正当性。

 如果未来皇帝其实并不想杀窦家,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就可以承认这份遗诏的存在,把窦家保下来。

 说白了,刘启并不强制将来的皇帝一定要保住窦家,只是稍微给了窦家一点香火情,一个面子。

 卖不卖这个面子,全看刘彻愿不愿意!

 刘彻整个人彻底放松了,身体微微后靠,倚住了坐席的斜榻,淡淡道:

 “把这份遗诏送给母后,她是父皇的遗孀,自然能判断出遗诏的真假,以母后的判断为准!”

 果不其然,很快太后王娡的回复就来了。

 “先帝从来没有发出这份遗诏,肯定是假的!”

 窦婴现在可是和王娡的亲弟弟田蚡不死不休,王娡怎么可能承认这份窦婴的免死遗诏是真的?

 刘彻越发放松了,淡然道:

 “好了,将此事结果告知窦婴。然后把灌夫处斩吧。”

 两天后,在长安东市,灌夫被当场处斩。

 窦婴先得知遗诏被认定是假,又得知灌夫被处斩,顿觉天旋地转,心如死灰。

 完了,全完了!

 窦婴突然大叫一声,直挺挺躺在床上,动也不动。

 【从灌夫被处斩的这天起,窦婴为了避祸,直接装成中风,躺在床上再没动弹过。】

 【然而这种方式对已经下定决心的刘彻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

 【灌夫死后不到两个月,窦婴也被处斩。】

 刘彻来到了王娡的宫殿之中,笑吟吟地对着王娡汇报。

 “母后,窦婴和灌夫都已经被朕处斩了。”

 “接下来只要将武安侯(田蚡)剩下的几件事情核查清楚,就可以了。”

 王娡闻言,顿时露出笑容。

 “皇帝,你果然是老妇的好儿子,呵呵,就应该这么办!”

 “哼,要让那些家伙知道,老妇的弟弟可不是谁都能惹的!”

 刘彻笑着点头,回到了后宫之中。

 刚回来,一名太监就上来低声道:

 “陛下,皇后请您今晚过去。”

 刘彻脸色微微一变,哼了一声。

 “不去!”

 说完,刘彻就转身去了卫子夫那边。

 卫子夫正带着一个粉妆玉琢的小女孩,一起玩耍。

 母女两人不知道说了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刘彻看到这一幕,心中顿时充满温馨之感,笑着走了进去。

 “什么事情这么开心啊?”

 卫子夫赶忙起身行礼。

 “妾身见过陛下。”

 小女孩看了一眼刘彻,奶声奶气地开口。

 “父皇!”

 刘彻哈哈大笑,将自己的大女儿用力抱了起来,狠狠地亲了粉嫩的脸颊好几遍,这才放下。

 ……

 刘彻心满意足地躺在床上,对着一旁柔情似水的卫子夫开口道:

 “事情已经解决了,窦婴和灌夫死了,田蚡那个老混账也完了。”

 说话时,刘彻带着毫不掩饰的快意。

 好不容易斗垮了功臣集团,竟然差点被田蚡这个家伙捡漏!

 这种得意,刘彻自然不可能和臣子们述说,也只能在自己的女人卫子夫面前显摆一番。

 卫子夫眨了眨眼睛,道:

 “陛下真是好手段,妾身佩服。”

 “武安侯也要被处斩了吗?”

 刘彻笑呵呵地开口道:

 “田蚡可是母后的亲弟弟,朕怎么可能将他处斩?”

 “不过嘛,他现在应该比死了还难受!”

 武安侯府。

 田蚡双目发直,突然从床上跳了起来,大喊大叫。

 “窦婴,灌夫,你们不要过来!”

 “是陛下杀了你们,不是我!”

 说话时,田蚡状若疯狂。

 他甚至还从床边拔出了长剑,对着空气乱挥乱砍。

 田蚡的妻儿家人闻声而来,聚集在门口,看到这一幕,心中都是忍不住冒出了凉气。

 之前刘彻派人不断审问田蚡,揭露田蚡各种违法事迹,已经让田蚡生活在了极大的恐惧之中。

 灌夫和窦婴的先后死亡,也并没有让田蚡好转。

 田蚡非常清楚,那两个人的确是死了,但自己的名声和权力也彻底完蛋了。

 在这样巨大的刺激和恐惧的双重作用下,田蚡本来就不是什么意志坚强的人,几个月下来,终于得了癔症。

 用现代的说法,就是精神病!

 田蚡家人对此自然是心急如焚。

 “快,快找医生,去皇宫里求太后,派太医来!”

 原本田蚡家人还想要隐瞒,害怕引来太后王娡的责骂。

 但田蚡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他们迫不得已之下还是只能求助王娡。

 “什么,弟弟得了癔症?”

 太后王娡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气得差点晕了过去。

 等回过神来,王娡将前来报信的田家人臭骂了一通。

 “废物,连家主都保护不好,要你们有什么用?全是一群酒酿饭袋,指望不上的蠢材!”

 骂完后,王娡立刻下令所有太医前往武安侯府,去给田蚡医治。

 然而,太医们给田蚡诊断完后,一样束手无策。

 “太后娘娘,不是我等不想给武安侯开药医治,实在是武安侯所患的乃是心病。”

 “心病无药可医啊。”

 听着太医们的回复,王娡脸色煞白,久久说不出话来。

 她甚至都没办法找人撒气。

 灌夫窦婴?这两个都被处斩了。

 儿子刘彻?刘彻从头到尾都是按照王娡的意思去处理的,最终的结果也是完全偏向田蚡。

 灌夫窦婴被处斩,田蚡可是安然无恙,都几个月不处理政事了,田蚡依旧还是大汉丞相。

 王娡捂住胸口,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时间一天天过去,田蚡的精神病越发严重,疯疯癫癫,天天喊着请罪、服罪的话。

 田蚡家人也是走投无路,干脆就去找了有名的巫师。

 结果巫师也说,是窦婴和灌夫两个人的鬼魂在看守田蚡。

 鬼魂的业力太重,巫师也无法去除。

 终于,在窦婴被处斩的两个月之后,田蚡在家中惊惧而死。

 王娡听到唯一弟弟竟然是这种下场,无比悲痛,在四年后也死了。

 王娡刚死,刘彻立刻随便找了个“穿着不敬”的理由,把继承田蚡武安侯爵位的儿子田恬除爵。

 又过几年,淮南王刘安谋反之事暴露,从刘安府上搜出了许多当年田蚡和刘安秘密来往的书信以及田蚡送给刘安的财物,证实了窦婴指控田蚡参与谋反确有其事。

 至此,田蚡一家彻底被钉上了耻辱柱,从此销声匿迹于大汉政坛。

 【通过这一次的“田窦之争”,刘彻敏锐地找到机会,除掉了田蚡这个一度将他架空的丞相。】

 【窦婴、田蚡两位外戚出任丞相时的拙劣表现,彻底让刘彻对外戚失去了信心,从此以后终其一生,刘彻再也没有任命外戚为丞相。】

 【在解决了田蚡的同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行动在大汉中基本取得成功,儒家士人成为了朝堂上的主流。】

 【刘彻顺势下令让所有没有官职的列侯回到各自封地,不得待在长安之中。】

 【列侯们无力反抗,只能按照刘彻的命令返回封地。】

 【至此,从大汉建国开始,占据了大汉权力中枢近百年的功臣集团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再往后的大汉,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功臣,但再也不会有“功臣集团”这么一股能威胁到皇权的庞大势力了。】

 【二十六岁的刘彻,在登基的第十个年头,终于先后解决了后宫、外戚、功臣三大干政集团,如愿以偿地将最高权力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但对于这位胸怀大志的皇帝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看到这里,汉初世界之中,刘邦非常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小子不错,居然把这么麻烦的事情一一处理完毕了。”

 刘恒也是颇为高兴,开口道:

 “果然,千古大帝这么一个响亮的名号不是白来的。”

 刘邦似乎想起什么,看了一眼萧何。

 萧何自然注意到了刘邦的眼神,缓缓道:

 “汉武大帝仁慈,臣等心服口服。”

 曹参等人连声赞同。

 作为第一代功臣,他们原本是有点担心,刘彻会直接把自家后代给赶尽杀绝。

 但从现在来看,刘彻仅仅是把这些后代赶出长安,基本都还保留着爵位。

 这个结果比之前预想的要好了无数倍。

 不住在长安,无非就是没了权力。

 但还是能在封地里作威作福当土皇帝,享受好日子和荣华富贵的。

 将来家族要是能出几个出色的后代,也就能重返权力中枢。

 而且,由于功臣集团不复存在,刘彻之后的大汉皇帝们也不会再忌惮这些功臣后代,反而能让优秀的后代们更有发挥空间。

 从长远来看,这反而是一件大好事!

 刘邦得意洋洋,摸着胡须。

 “那可不,朕的子孙,肯定是厉害的!”

 【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小子,做得不错,手段精妙方式精彩,朕非常喜欢!】

 另外一个西汉世界之中,坐在皇位上的汉武帝表情微微有些尴尬。

 对,尴尬。

 其实汉武帝这些年回味的时候,心中还是时不时会得意一下的。

 但被自家老祖宗这么一夸奖,汉武帝反而在得意之余,有了一点微妙的尴尬感。

 他下意识干咳一声,赶紧回了一条弹幕。

 【汉武帝刘彻:高祖皇帝谬赞了,不过朕也有点想说,就是咱们大汉开国的时候制度真的有点不太完善,您有金幕之后记得完善一下。】

 这一次,干笑的变成了汉初世界中的刘邦。

 “娘的,刘彻这小子不懂事,朕刚刚夸他,他居然给朕找茬来了。”

 顿了顿,刘邦正色对着面前的群臣道:

 “但刘彻小子有一句话说的没毛病,大汉的开国制度漏洞确实太多了!”

 群臣闻言,大多发自内心的点头。

 大汉主要还是吃了时代太早的亏。

 大汉之前只有大秦这么一个大一统王朝,而且大秦还是一个超级短命的王朝。

 导致大汉压根就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作为借鉴,刘邦等人又不是什么高官贵族,一群泥腿子出身的家伙,杂糅了秦制、周制以及春秋战国各种残余弄出来的大汉制度,可不就是漏洞百出?

 从刘邦开始,下来这刘盈、刘恒、刘启三个皇帝的人生,不难发现皇帝们大部分时间压根就没有精力对外去扩张,基本都是在一次次的内耗中度过。

 就连号称千古大帝的刘彻,登基的前十年也被大汉的内耗搞得焦头烂额。

 而这些内耗,很多其实都是能在大汉设计制度之初就想办法避免的。

 可惜,历史上的刘邦等开国君臣并没有洞察未来的本事。

 但金幕的出现,给了刘邦等人这个机会!

 萧何尴尬地站了起来,向刘邦请罪。

 “臣身为丞相,没有设计好足够的制度,起不到辅佐陛下的责任,还请陛下降罪。”

 刘邦随意地挥了挥手,笑道:

 “没怪你,老萧。制度都是朕定的,和你也没啥关系。”

 “反正现在的大汉基本上不会有这种问题了,无须担心,哈哈。”

 听着刘邦得意的笑声,萧何表情又有些复杂。

 科举,军机处(后改成政事堂),新式武器军队,新式社会发展结构等等,早就让大汉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为了跟上这些改变,大汉的制度也不得不与时俱进,进行了大量调整和优化。

 许多原本属于萧何这个丞相的权力,也在一次次的改革中被分散到了各个由皇帝直接掌控的部门中。

 也就因为萧何是开国头号功臣,依旧得到刘邦十成十的信任,所以他这个丞相现在还是能说得上话的。

 等萧何哪天退了之后,丞相基本上就是一个皇帝政令的执行者,再没有什么相权能和皇权抗衡的道理了。

 带着这种感慨,萧何忍不住看了金幕一眼。

 金幕,果然是一个无比神奇的事物。

 不,是华夏的神迹啊!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对刘彻来说,他从登基一开始就非常明确,想要的并不是一人一世的辉煌,而是汉朝长久的、制度性的强盛。】

 【刘彻曾经对卫青说过:“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这句话中便能清楚地察觉到刘彻的真正追求。】

 【一场堪称翻天覆地,重造大汉的变革,在刘彻的手中大力推动,开始如洪流般席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