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1 章 一百零一

 卫子夫瞥了刘据一眼,“陛下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不可揣测陛下。”

 见卫子夫板着脸,刘据也不敢反驳,应了声“是。”

 他知道母后在担心什么,可这种事哪里是他谨小慎微就不会发生。

 刘据垂眸,掩饰眸中一闪而过的失落。

 天幕上的大汉皇帝不少,高帝、文帝、景帝、父皇,后面还有刘弗陵、刘询、刘奭、刘骜……

 后面他不知,但前面的,除了惠帝、前少帝、后少帝三位皇帝,其他的几位都在上面了。而且虽然这三位不在,真正掌权的吕后却是在的。

 ……独独没有他。

 这种情况,要么是他不行,比不上前面的皇帝;要么就是——他没有继位,没有坐上那个位置成为皇帝。不是皇帝,自然就不会出现在皇帝里。

 无论是哪种,都让人高兴不起来。

 刘据无声一叹,视线忍不住往旁边的b考场瞟,后面那几个皇帝,会有他的兄弟吗?

 父皇这里有这么多人看着,他去隔壁的考场看几眼应该不碍事吧?

 而且只要他不说,也没人知道他去看隔壁考场,这般想着,刘据悄悄打开了a考场隔壁的b考场。

 相对于a考场的奋笔疾书,b考场要凝重得多,抓耳挠腮的皇帝可不少。

 大汉朝代靠前,皇帝基本都在第一排,刘据很快就找到了想要找的人——刘弗陵、刘询。

 因为心有猜测,刘据第一时间就关注了大汉后面的几个皇帝,刘骜喊刘奭父皇,刘奭称刘询爹,很明显是祖孙三人。

 刘奭、刘骜定不可能是他的兄弟。

 剩下的就是刘弗陵和刘询了。

 刘弗陵之前的道德与法治考试没过,刘询过了。

 父皇如果想废了他改立太子,肯定会选一个比他聪明、有本事的,就想当初大父废掉太子刘荣,改立他父皇一样。

 刘弗陵看着就不大聪明的样子,又那么年轻,身体又单薄,瞧着就不大康健,父皇应该不会选他吧?

 至于刘询,他没见过,不过瞧着确实和父皇有几分相似。

 揣着好奇心,刘据一会看看刘弗陵,一会看看刘询。

 刘询应该是换了书,答得很是流畅。

 刘弗陵虽然也在写,但和旁边自信满满的刘询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难道真是他弟弟?

 还是这些都是他的后代?

 刘据的眼神有些复杂。

 ……

 模拟考场,b考场

 刘询答题并没有刘据想的那么轻松,他是换了书不假,但也正因为换了书,才更加紧张,更加珍视这次机会。

 那套历史书里并没有提到他,他在里面连个名字都没留下。

 这意味着如果这次考试不及格,他有没有补考的机会还不一定,可不得珍视这次机会吗。

 而且上一场考试他的分数并不高,也就将将过及格线,能获得的积分并不多,买了两套书外加一个点读机就空了。

 所以如果这次考

 试没及格,他是真的会哭。

 怎么可能会不认真答题呢,每一道题都是小心再小心好吧。

 百忙之中,刘询还抽空看了几眼右手边的刘弗陵,这位他名义上的“父皇()?()”

 ,实际上的叔祖。

 他如果没记错的话,上一回的道德与法治考试,霍光也及格了,而且分数还比他高。

 那个霍光应该是昭帝时期的霍光吧?

 霍光换了系统商城里的东西会愿意献给昭帝吗?要知道系统商城里可不仅只有书,那些宝贝,霍光会不心动吗?

 就算霍光不心动,霍家的人呢?

 霍光妻毒害皇后一事,他可没忘记。

 况且霍光贪恋权势,也并非一日两日。

 要不要提醒一下他这位名义上的“父皇()?()”

 呢?

 刘询一边想着,一边答题。

 有书的人答得顺畅,没书的人看到这份考试范围横跨几千年的卷子,脑袋都疼了。

 当然也有看气的,比如c考场的曹操。

 曹操看着卷子上那道《三国演义》“孔明草船借箭9()_[(.)]9╳9♀?♀?9()?()”

 “周瑜打黄盖()?()”

 的题目,脸色一点点沉了下来。

 虽然他很清楚的知道这道题选赤壁之战。

 但……还是好气哦!看一次气一次的程度!

 一看到这道题,他就想起书里提到的《三国演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而草船借箭,他在语文书里看到过。

 里面的孔明料事如神,智计百出,心胸宽广,谦逊有礼;周瑜虽有些嫉贤妒能,却也不失足智多谋;黄盖能征善战,有勇有谋……只有他被写成了一个谨慎多疑、狠毒、奸诈的小人。

 看得他两眼一黑,大骂明人罗贯中。

 想到这样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整个人都不好了。

 现在居然还出现在了卷子上!

 曹操:罗贯中¥#%&*(脏话)

 同为《三国演义》受害者的还有周瑜,同样在c考场,和曹操离得也不远。

 看到这道题,周瑜嘴角微微一抽,他没有打黄盖!

 d考场

 赵匡胤望着熟悉的考场,熟悉的监考老师,以及熟悉的——不会做的卷子,心里默默淌泪。

 考到现在依旧没及格的皇帝……好吧,这个考场都是上回没有及格的,而且除了个别皇帝其他门及格了,其他皇帝也和他一样。

 但他不甘心啊,再说了和差的比,不是间接承认自己也差吗?

 今天也是想及格的一天。

 可是……卷子好难。

 赵普他们给他分析过,历史应该是最好及格的一门,宋后面的朝代并不多,掌握前面的史籍,考及格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他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这些天一直苦读前朝史书。

 然而——

 卷子上前朝的部分,连三分之一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