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此事非仲达不可
司马懿眼中掠过一丝赞许,却只欠身道:“殿下天资聪颖。藏剑非为示弱,乃为护鞘。大唐如出鞘利剑,锋锐无匹,然剑鞘若朽,利刃亦难免崩折。“
司马懿眼中掠过一丝赞许,却只欠身道:“殿下天资聪颖。藏剑非为示弱,乃为护鞘。大唐如出鞘利剑,锋锐无匹,然剑鞘若朽,利刃亦难免崩折。“
窗外忽有雁阵掠过,唳声穿云。司马懿望着雁群远去的方向,袖中手掌缓缓松开。方才太子那句“藏剑“,竟与他深夜对镜自省时的念头不谋而合。
他知道,现在的秦寿,目光已经从外面转移到朝堂之上,对方正在削弱一些不利于社稷的因素。
比如世家。
而司马家族就是河内著名的世家,和河北、中原的世家联系十分紧密。也是唐皇警惕的对象。他劝秦承乾藏剑,实际上,何尝不是在劝说自己藏剑。
几日后朝会,户部奏报江南水患,请求拨款赈灾。御史台当即有人弹劾江南诸郡县治河不力,主张严惩。
秦寿未置可否,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司马懿身上,询问道:“仲达以为如何?“
司马懿出列奏道:“臣以为,眼下当以赈灾为要。各地郡县虽有失察之过,然此时临阵换帅,恐生动荡。不如令其戴罪立功,抓紧时间赈济灾民,限三月内疏浚河道,若逾期未竟,再行处置不迟。“
他话音刚落,便有年轻御史反驳:“大学士此言未免姑息!若官官相护,何以儆效尤?“
司马懿不卑不亢回道:“臣非姑息,乃权宜之计。江南百姓嗷嗷待哺,此时争论罪责,不如速发粮草。至于各郡县官员,可另遣钦差前往监工,既防其懈怠,亦显陛下体恤灾民之意。“
秦寿抚掌笑道:“仲达所言极是。便依此计。此事既然是仲达的计策,那就劳烦仲达前往江南走一遭,主持赈灾和安抚灾民之事。“
司马懿听了神情一愣,顿时察觉到其中的问题。
赈灾好办,但安抚灾民就是一个问题了。
“臣遵旨。”
司马懿心中无奈,只得应了下来。
退朝后,贾诩随秦寿回御书房,低声道:“陛下让司马懿前往江南,既顾全了朝廷体面,又安了地方人心,滴水不漏,老臣佩服。“
“仲达聪慧,他一定知道这里面的情况,有些事情,朕不好出面,只能派一个聪明人前往。这样一来,朕就能稳坐钓鱼台了。”秦寿笑呵呵的说道。
言语之中,没有任何算计臣子的愧疚。
贾诩漫不经心道:“他是把'藏'字诀练到家了。年纪轻轻,这点不好。“
秦寿听了扫了贾诩一眼,身边的这个老家伙,何尝不也是如此。只是一个是壮年,一个是老者,一个是为了韬光养晦,一个是为了自保,这是不一样的。
司马懿回到自己府邸,皱着眉头,思索着朝堂上发生的一切,脸色阴晴不定,他只是潜意识的感觉到此事有些问题,却没有发现其中的玄妙。
他独自坐在书房内,指尖轻叩案几,脑海中不断回放着朝堂上的情景。烛火摇曳间,忽然想起贾诩那意味深长的眼神。
“来人,备轿。“司马懿霍然起身,“去贾阁老府上。“贾府的老仆似乎早有预料,恭敬地将司马懿引入内院。贾诩正在亭中煮茶,袅袅雾气中,那双浑浊的眼睛却格外清明。
“仲达来了。“贾诩推过一盏茶,笑眯眯的询问道:“江南水患,可有良策?“
司马懿接过茶盏却不饮,苦笑道:“阁老,陛下此举“
“江南受灾的百姓多为寒门。“贾诩忽然打断他,摇头说道:“而世家大族的田地,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司马懿瞳孔骤缩。茶盏在掌心微微发烫,他却恍若未觉。
“陛下要你查的,从来不是赈灾不力。“贾诩的声音轻得像一阵风,闪烁着冰冷的杀机,只听他冷哼哼的手道:“而是那些趁着水患,哄抬粮价、兼并土地的江南世家。“
宛若一声惊雷,将司马懿惊醒,他忽然觉得那声音像是千万灾民在叩首。而他想到了更多的东西。
“司马氏在江南的姻亲可是不少啊!”
司马懿是何等聪明,忽然幽幽的说道。
贾诩忽然笑了:“所以陛下选了你。既显朝廷公允,又能敲山震虎。“
或许还能震自己这头“冢虎”。
“仲达,身为臣子,你没的选,他们不倒,你和司马氏都要倒霉。”贾诩目光如电,幽幽的望着司马懿。
司马懿沉默了。原来秦寿早已把这一切看得明明白白。
赈济灾民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对付那些世家大族,自从东汉以来,世家大族总是威胁朝廷统治的脓包,前汉不能解决,并不代表着大唐不能解决,眼前的唐皇就是一个厉害角色。
“那些灾民.“司马懿忽然开口,话一出口就知道自己问得多余。
“灾民会得到妥善安置。“贾诩的语气不容置疑,道:“陛下已让户部预备了三百万石粮草,名义上是赈灾,实则是要把这些无家可归的佃户编为新军,驻守南疆。既解了流民之患,又削弱了世家的人力根基,一举两得。“
“多谢阁老点醒。“司马懿站起身来,脸上已恢复了惯常的平静,拱手说道:“出发前,还请阁老替我递封奏折,请陛下派三千羽林卫随行。“
贾诩挑眉道:“羽林卫?是不是太多了?“
“不多。“司马懿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闪烁着一丝冰冷,轻笑道:“江南水患刚过,总得防着些宵小之辈趁机作乱。“
贾诩看着他眼中闪过的锋芒,最后点点头,笑道:“陛下慧眼识人,点了你仲达的将,想来江南之事已经在你的掌握之中。”
“阁老谬赞了。”
司马懿一脸的苦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