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木在林 作品

第168章 农田不事 开始准备

 第168章 农田不事 开始准备

 收铁料持续了一星期,李开朗不断穿梭在乡村与轧钢厂之间,零零散散地收集到了上千斤的铁料。

 然而,就在他们满心欢喜地将这些铁料运送到轧钢厂时,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轧钢厂的熔炼速度远远跟不上铁料收集的速度。

 这使得大量的铁料被堆积在仓库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铁料山。

 此时,轧钢厂仓库外。

 值班员秦炳武焦急地扯着嗓子大喊:“各位师傅,仓库装不下了,真装不下了!”

 “领导发话了,大家从哪里运来的铁料,都运还回去。”

 一旁,刘光齐也附和劝导:

 “各位师傅,真不是我们不想装,你们看这仓库,都堆满了。”

 说着,他拉开仓库大门,让众人看到了眼前那堵犹如铁墙一般的铁料山。

 刘光齐无奈道:“各位师傅,真不是我们不想要,实在是装不下,再装下去,仓库要塌了。”

 “你们看看外面,都堆积不少铁料了,大家都一样,还请大家理解。”

 秦炳武附和道:“我理解大家伙的拳拳报国之心,也知道你们不想恶了农民的好心。”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轧钢厂真的装不下这么多铁料了。”

 “如果继续运过来,会严重影响到厂里的生产进度,这就得不偿失了。”

 “麻烦各位师傅,理解,理解。”

 听着秦炳武的话,一众司机师傅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个现实。

 “但是,领导说了,虽然咱们轧钢厂熔炼不了这么多铁料,但是他们可以自己熔炼,只要将熔炼好的铁块送到轧钢厂就行。”

 听到这话,众人眼睛一亮。

 乡下的小高炉、小焦炉一次熔炼量比不上轧钢厂。

 但是他们数量众多,如果联合起来,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铁料堆积的问题。

 带着满意的答案,一辆辆满载铁料的卡车,从轧钢厂的大门缓缓驶出,驶向乡下。

 李开朗看着路边,一个个小高炉、小焦炉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几天前,这些小高炉还只是孤零零的几个,如同毛毛细雨般点缀在田野之间。

 然而现在,它们已经遍布视野,小高炉、小焦炉紧紧相邻,仿佛构成了一个临时的工业小镇。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高炉并未侵占宝贵的耕地面积,对农作物的生长暂无影响。

 但这只要车厢上的铁料运回,一切都会有所改变。

 “赵书记,不是我们不想要,实在是厂里的铁料实在是太多了,放不下。”

 “我知道大家伙的爱国之心,不过厂里已经堆满,要是再放,会影响生产的,”

 “这样一来,大家可就好心办坏事。”

 李开朗试图解释,但村民们显然并不满意这个答案。

 一位村民举起手中的锅铲,质问道:

 “李师傅,那伱说怎么办?咱们的铁料运不到厂里,咱还怎么贡献国家?”

 其他村民也附和:“是啊!难得有咱们农民参加一回,就因为放不下铁料就退回,哪像什么话?”

 “李师傅这可不行,厂里放不下,那就放外面,运都运出去了,肯定是不能收回的。”

 “对!对!”众村民异口同声附和。

 李开朗理解村民们的想法,他连忙安抚他们的情绪,并解释道:

 “同志们,我也知道大家的拳拳报国之心,我没说不收,大家不用着激动!”

 李开朗顿了顿,继续说道:“厂里的领导说了,铁料,厂里是不收的。”

 “但是,大家可以把铁料熔炼成铁块,厂里就能收。”

 “大家想想,铁块才多大,小小一个,送到厂里也方便熔炼,比起铁料要省不少空间。”

 他将秦炳武的话,原封不动地交代给村民。

 “是啊,我怎么没想到。”有村民喃喃自语道。

 这话提醒了一众村民。

 他们原本还停留在送铁料到轧钢厂的阶段,只有少部分会想到将铁料熔炼成铁块。

 而这个想法的提出,直接将大炼钢提升到了另一个阶段——全民·炼钢。

 这话不仅仅只有李开朗说,其他司机师傅也用样会说。

 钢铁厂的熔炼速度再快,也快不过人民·群众贡献的铁料速度。

 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个建议立刻引起了村民们的热烈讨论。

 赵书记感激地看着李开朗:“感谢你啊!李师傅,要不是你这句话,我们也没想到!”

 李开朗的这句话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困境,更是激发了全民炼钢的热情。

 李开朗谦虚:“哪里哪里!”

 这个功他也不敢接。

 赵书记转头看向一众村民:“行了,大家伙,

李师傅既然给了我们办法,我们不能难为人家。”

 他挥挥手,“大家伙都在这,把铁料都卸下来,咱们自己炼!自己熔!”

 “自己炼!自己炼!”众村民齐声喊道。

 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三两下把车上的铁料都卸了下来,一个个朝着小高炉走去。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期待。

 李开朗连忙叫住:“赵书记,等等!”

 赵书记转过身来,面带疑惑地看着李开朗:“李师傅,还有什么事情吗?”

 李开朗询问道:“赵书记,大家伙都去炼铁,那田里的粮食谁来种?”

 赵书记微微一笑,神情轻松:““李师傅,你放心,这是咱们农民自己的家事,我们怎么会忘记呢?”

 看着赵书记那有些轻率的表情,李开朗的内心却更加担忧了。

 “赵书记,粮食可是咱们生活的根本,不能因为炼铁就耽误了。”

 赵书记摆摆手:“李师傅,你放心吧,我们农民是靠粮食吃饭的,这个道理我们明白。”

 “而且,上个月我们村里的粮食已经大丰收了,今年肯定也是个丰收年。”

 “农民的事,我们自然会放在心上。”

 赵书记脸上洋溢着自豪和自信,似乎对这个答案非常满意。

 因为大丰收,耽误一点炼钢也不是什么事。

 李开朗还想再劝,但看着赵书记有些不耐烦的表情,知道自己再说下去也是徒劳无益。

 如火如荼的炼钢事业,怎么可能因为李开朗三言两语而停下。

 自己的话在赵书记,甚至大多数人看来,都可能是与当前如火如荼的炼钢事业背道而驰的。

 要不是看在李开朗是司机师傅,赵书记都想要报警抓李开朗。

 见此,李开朗也只能驱车离开。

 “看来,得把存粮这事提上日程了!”李开朗喃喃自语。

 他不是圣人,也不是大官,无法改变整个大势潮流,但他至少可以管好自己。

 虽然他的种植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粮食问题,但在4亿人口的大国面前,他的力量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他必须做好自己的准备,以防万一。

 回到轧钢厂,李开朗和卢文江的表情都不像往常那样轻松。

 李开朗注意到卢文江的脸色特别沉重,他猜测运回铁料的过程中肯定出现了什么问题

 两人对视一眼,看到对方眼神中的忧愁,但也没有明说。

 “小李,等下了班,咱们去师父家一趟?”卢文江问道。

 李开朗点点头。

 “叮铃铃——”

 随着下班铃声的响起,工人们纷纷离开轧钢厂。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疲惫但满足的笑容,不时地转动着肩膀,仿佛在展示他们一天辛勤工作的成果。

 “唉,你今天做了几个工件?”一个工人问他的同伴。

 “也没多少也就50多个吧。”同伴回答道。

 “这么多?”

 “也没多少,你做了多少个?”

 “也没多少,也就60多个。”

 “你说什么,60多个,你小子是不是又偷偷做了几个,明天老子一定要做的比你多!”

 “嘿,等着瞧吧。”

 这种互相攀比的场面屡见不鲜,大家为能多做一个工件,多贡献一份力量而高兴。

 与他们兴高采烈不同,李开朗和卢文江倒是若有所思。

 张金武看着两人,知道两人肯定是遇上什么事,不然也不会这样。“有什么事回去再说?”

 张奋看着忧愁的两人,也不知道他们在愁啥,上个班而已,哪有那么多事。

 吃过饭,张金武看着依旧忧愁的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