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9章 稻米"造血"千亿替代战!全球首款植物源人血白蛋白上市
一、20年孤勇:从实验室到临床的科技长征
7月18日,中国生物医药史迎来里程碑事件——禾元生物研发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hy1001)正式获批上市。这款被称为“稻米造血”的药物,首次从转基因水稻中提取出与人血浆完全一致的血清白蛋白,纯度高达99.9999%,填补了全球植物源大分子蛋白药物的空白。
技术突围的关键节点:
基因工程突破:武汉大学杨代常团队耗费20年,通过37套技术方案迭代,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精准植入水稻染色体,实现每千克稻米提取2.75克白蛋白;
临床自证:2017年,杨代常签署免责协议,成为全球首位注射该药物的受试者,以肉身验证安全性;
产能落地:光谷基地一期工程已建成年产10吨原液生产线,可满足100万支制剂需求,有望替代国内人血清白蛋白进口量的四分之一。
科学家精神:“若出事,当为科学捐躯。”杨代常的誓言,折射出中国生物医药人的孤勇。
二、千亿市场重构:国产替代背后的三重博弈
市场现状:
中国每年人血清白蛋白需求量约400吨,60%依赖进口,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425亿元。hy1001的上市,标志着“血浆依赖”时代的终结,但商业化之路仍面临结构性挑战:
1. 技术路线之争
表达系统代表企业成本(元/克)核心风险植物源(水稻)禾元生物15-20规模化稳定性微生物发酵上海安睿特25-30蛋白折叠缺陷哺乳动物细胞海外巨头主导30-40病毒污染风险
植物源路径虽成本最低,但需突破“万亩稻田”的规模化瓶颈:每吨白蛋白需消耗3.3万公斤稻谷,气候波动可能推高原料成本20%。
2. 适应症困局
hy1001当前获批的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适应症仅占临床总需求的8%,而癌症并发症(40%)、烧伤休克(15%)等核心领域需新增超5亿元/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投入。
3. 专利暗礁与监管风险
美国ventria公司指控禾元生物侵犯专利,itC已禁止其产品在美销售;全球尚无植物源重组蛋白药物监管先例,欧盟emA审批可能要求补充毒理数据,导致上市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