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60一 作品

第1575章 科创板改革周年考:未盈利企业逆袭 万亿资金流向中国芯

2025年6月18日,科创板迎来“八条新政”落地一周年。当市场还在讨论“未盈利企业值不值得投”时,54家亏损上市的硬科技公司中,已有22家摘下“u”标识,用盈利证明“烧钱研发”终将转化为商业价值。这场改革不仅让160亿资金流向未盈利芯片企业,更悄然改写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从“利润即正义”转向“技术即未来”。

一、底层逻辑之变:解码科创板的三大价值重构

1. 估值体系:从pe到“技术折现率”

传统pe估值法在硬科技领域遭遇失效:兆芯集成等企业上市时净利润为负,但市场仍给出百亿估值。这背后是第五套上市标准的精髓——允许用“技术壁垒x市场空间x研发转化率”构建估值模型。数据显示,22家摘u企业平均耗时2.3年实现盈利,验证了“研发投入-专利积累-产品放量”的估值传导链。

2. 资本工具:并购重组催生“科技巨舰”

1400亿并购资金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海光信息千亿级并购中科曙光,开创“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的垂直整合模式;定向可转债、A+h控股权交换等工具创新,让科技企业突破单一融资限制。值得关注的是,60%并购标的为上下游技术公司,资本正从“财务投资”转向“产业链拼图”。

3. 资金流向:etf成机构“压舱石”

2500亿科创板etf背后,是机构资金的战略转向。科创50指数年内涨幅超创业板指15%,揭示出资金对确定性的重新定义:84只etf中,半导体、创新药主题产品规模占比达73%,说明市场更愿为“看得见的技术壁垒”而非“讲得通的商业模式”买单。

二、新政深水区:拆解“1+6”改革的三大破局点

1. 分层机制:科创成长层的“隐形门槛”

设立“科创成长层”绝非简单分层,而是构建技术成熟度的量化标准:从实验室技术(L1)到产业化落地(L5),企业需披露技术商业化路径。此举既保护投资者,又倒逼企业明确研发里程碑——正如百利天恒董事长所言:“这相当于给硬科技企业画出了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