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李三 作品

第958章 效法乃父忠勤

军法司将金大石,一干人等带走之后,便开启了快速审问,因为李成梁也清楚,这个事情不是小事,弄不好就把,军权政权的对立放到了台面上,闹到北京去。

这要是天子知道了,自已肯定要喝一壶。

但,李成梁根本没有选择,这件事情必须由军法司调查审讯,不然花了这么多年,收复的军心,对朝鲜王室朝堂的压制,极有可能出现缺口。

就算是问斩。

那也要死在自已人的手上。

审讯开始启动。

金大石作为主谋,也是带队者,挑唆者,被处问斩……

而其余十三名士兵,却是没有性命之忧,但,在日后的战事中,若遇组建敢死队之事,这些人要优先安排。

朝堂的文武官员想来是对这个结果不满意……但,表现得很是平静。

李成梁呢,也专门因为这件事情,去找了李昖,算是安抚了一番这个刚刚死掉岳丈得国王,随后,便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万历十七年的春节脚步渐近。

北京城张灯结彩,坊市间人流如织,叫卖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家家户户忙着扫尘、祭灶、置办年货,空气中弥漫着炮竹的硝烟味和食物的香气。

与汉阳那压抑得令人窒息的氛围相比,这里充满了太平盛世的喧嚣与活力。

皇城内气氛也难得地轻松。

腊月将尽,政务相对清闲,每日下午,朱翊钧才会去乾清宫处理,来自各地的军政要奏。

新年在喧天的锣鼓和绚烂的烟花中到来。

遵循往例,朱翊钧今年又赐了宴席……让朝廷的文武百官稍稍休息了片刻,一上班,官立蒙学可就要安排上了。

不得不说,现在大明朝的中枢,很是非常重视保密的,年前议论的官立蒙学,章程都下来了,朝中的其他官员,竟然是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

万历十七年,正月初五,北京城沉浸在年节的余韵里。

朱翊钧刚从坤宁宫回来,脸上还带着与皇后、公主皇子共度佳节后的些许轻松。

他信步走到御案前,目光扫过案头堆积的奏疏。

“陛下,这是今日刚到的朝鲜奏书,数目不少。”太监陈矩垂手侍立一旁,轻声禀报。

“哦?”朱翊钧随意应了一声,坐下后,首先拿起了最上面、也是分量最重的那一份——宁国公、提督朝鲜军务李成梁的例行奏报。

展开黄绫封套,熟悉的、刚劲有力的字迹映入眼帘。

奏报一如既往地条理分明,气势恢宏。

李成梁详细禀报了他在朝鲜整军经武的卓著成效:

“……仰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朝鲜三军经年操演,已具强军之象。计得战兵十一万有奇,皆习火器,熟战阵,士气可用。”

“另编辅兵五万余众,专司粮秣转运、营寨修葺、军器维护诸务,与战兵相辅相成。此十六万众,连同其随军家眷,计口逾朝鲜国一成之数……”

朱翊钧看到这里,微微颔首,心中颇感欣慰。

能在藩属国训练出如此规模、且听命于大明的军队,李成梁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此军之魂,首在忠义。臣夙夜训导,三军将士,无论战辅,皆深明大义,以效忠天子、其心之诚,其志之坚,纵使朝鲜王命,亦不可夺!有此劲旅在握,倭寇若再敢犯境,必令其片甲无存,再不敢觊觎天朝藩篱……”

字里行间充满了自信和邀功之意。

至于汉阳年前发生的那场血案,以及后续的夺人风波,奏章中只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