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官立蒙学
数日后,北京城,乾清宫。
刚刚从外地返回的朱翊钧,洗漱一番后,便直接召见了内阁首辅。
“阁老……”朱翊钧的声音缓缓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深思,“朕前几日,去了趟京郊。”
申时行心中一凛,知道必有下文,恭敬道:“陛下心系黎庶,躬亲体察,实乃万民之福。”
申时行可不会对皇帝陛下说,天子安危重于泰山,陛下,要老老实实呆在宫里面。
他可不是天子的老师,他只是臣子。
这一点,申时行的度把握的极好。
“朕遇到一个放牛的孩子,不过六七岁年纪。朕问他,识字否?他答:‘不认得,那玩意儿弯弯绕绕像蚯蚓爬,有啥用?’朕问他为何不读书?他答:‘认得数就行啦,读书无用!’朕问他日后想做甚?他答:‘放牛,娶婆姨,生娃,让娃接着放牛!世世代代都放牛!’”
朱翊钧将那小童的话复述出来,语气平静。
申时行听得心头震动,脸上露出惊愕之色,他知道天子忽然说这些,肯定是有其用意。
“朕又去了集市,”朱翊钧继续说道,“铁匠学徒言‘认得火候就成’;卖菜老农叹‘读书是花大钱的营生’;精明货郎道‘认得招牌大字足矣’……阁老啊,你可知朕听在耳中,是何感受?”
申时行额角微微见汗,躬身道:“陛下……此乃乡野小民见识浅薄,不识圣贤教化之重……”
“见识浅薄?”朱翊钧打断了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丝压抑的怒意:“是朕的见识浅薄了!是朝廷的见识浅薄了!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初,深知教化乃立国之本,故大力推行社学,欲使‘五十家为一塾’,令民间子弟皆得蒙学!其志何其远大,可如今呢……”
“奏报写得花团锦簇!可朕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社学何在?师儒何在?百姓不是不愿,而是不能……“
“束脩、路途、生计,哪一样不是压在百姓身上的大山……”
申时行低着头,一直听着天子的话。
朱翊钧说到这里,看向垂首恭立的申时行,胸中那股因见闻而起的激愤也开始慢慢消散了。
申时行也不容易。
自已就别吼了。
朱翊钧当然明白,自已不是无所不能的神祇,无法瞬间改变千百年来沉淀的乡土逻辑。
他无法强令所有孩童都去读书,更无法超越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和认知水平,去建立一套现代意义上的全民义务教育体系……
但,身为大明的天子,他看到了社学制度的崩坏、看到了民智不开的隐忧……他不能无动于衷。
他必须做点什么,哪怕只是撬动一个小小的支点,为那些在田野阡陌间奔跑的孩童,推开一扇可能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窄门……
“阁老,”朱翊钧的声音恢复了帝王的沉稳,但其中的分量却更重了。
“朕深知,教化一事,非一日之功,更非一纸诏令可竟全功。然,社学荒废至此,民间蒙童失教,实乃朝廷之失,朕心难安。”
“太祖高皇帝设社学之本意,乃在‘有教无类’,使乡野之子亦得沐教化,明礼义,知廉耻。此制不可废,亦当有所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