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月下伤心奴家 作品

第519章 服装厂建设(第2页)

 同时,周边环境的安全性也是重中之重,不能让敌人轻易地发现和破坏。经过数日的奔波和深思熟虑,陈振华终于选定了一处理想的厂址。

 这里地势开阔,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仿佛是为服装厂量身定制的。厂房的建设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

 陈振华亲自监工,他的身影每天都出现在工地上。每一块砖石的堆砌,他都要仔细检查,确保坚固平整;每一根房梁的搭建,他都要亲自测量,保证结构稳固。

 他对前来参加建设的平顺县县大队组织的建设人员严格要求,不容许有丝毫的偷工减料和敷衍了事。

 在设备投入方面,陈振华更是不辞辛劳,他空间内性能卓越的缝纫机,巧妙的借助安排,投入到服装厂里,同时他亲自操作试用,感受机器的运转速度、缝线的均匀度和稳定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时他还安排侦查营的兄弟们,在国统区大量采购布匹和棉花,与供应商们讨价还价,力求在有限的预算内获得最优质的原材料。

 当崭新的缝纫机运抵厂房时,陈振华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期待。他亲自指挥着工人将机器摆放整齐,然后一台一台地进行调试。

 他倾听着缝纫机发出的均匀而有力的声音,仿佛听到了为战士们制作军装的激昂旋律。

 人员招募是服装厂建设的关键环节。陈振华深入到妇救会和八路军家属安置区,向妇救会的同志们和八路军家属们,宣传服装厂的使命和意义。

 他协助妇救会的同志们耐心地向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妇女介绍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待遇。他用真诚的话语鼓励她们走出家庭,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那些没有缝纫经验的妇女,陈振华专门组织了培训课程。他邀请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导新工人裁剪、缝纫、锁边等基本技能。

 他时常在培训现场巡视,亲自纠正工人的错误动作,给予她们鼓励和指导。在布料的选择上,陈振华更是一丝不苟。

 他亲自查验布料,用手触摸每一种布料的质地,感受其柔软度、透气性和耐用性。他与布料商们讨价还价,只为了能为战士们采购到既舒适又结实的布料。

 在设计服装款式时,他充分考虑到战士们的作战需求,与设计师们反复商讨,最终确定了便于行动、耐磨耐脏且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的军装款式。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陈振华还导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他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计划,将任务合理分配到每个小组和每个工人身上。

 他建立了质量检验制度,对每一件成品军装都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这座服装厂承载着众多期望,是为独立旅乃至386旅官兵提供服装坚实保障的重要后方力量。

 走进服装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车间,摆放着一台台崭新的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是一首激昂的战斗之歌。

 每一位工人们,都专注而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神情中透露出认真与执着,当然大部分都是妇女同志。

 这些全部都是八路军广大官兵的家属,以及平顺县的妇救会的同志们,也包括在平顺县招募的那些贫困家庭中的妇女们。

 此时陈振华仔细观察着每一道工序。在布料裁剪区,工人们拿着锋利的剪刀,沿着精心绘制的模板,精准地裁剪着布料。

 每一刀下去,都像是在为战士们裁剪出一份关怀与守护。裁剪好的布料被整齐地堆放在一旁,等待着下一道工序的处理。

 来到缝纫区,女工们脚踩缝纫机踏板,双手灵活地推送着布料,细密的针脚均匀地排列着,仿佛在诉说着对战士们的敬意。

 陈振华不时停下脚步,查看针脚的密度和线路的直顺度,提醒工人们要确保每一个缝合处都牢固耐用。

 在服装的拼接环节,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各个部件对齐,用细密的针线缝合,力求做到天衣无缝。陈振华强调,拼接处不能有任何的褶皱和凸起,以免影响战士们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