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烟雨 作品

第419章 深谙为官之道,可比汉文帝

 “不愧是大学士的学生,大明日报的办事人、”  “方大人如此作为,未来前程必将平步青云啊!佩服,着实佩服。” 

 徐铎这位户部尚书看完了内容之后,忍不住的发声说道。 

 对此,陆羽也深有同感。 

 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朱标看到上面的内容,忍不住嘴角上扬,露出一抹笑意。 

 他反复将内容读了好几遍,才忍不住把目光投向方孝孺,说道:“方大人此篇文章实在妙绝!相信父皇看了,会谅解方大人的。” 

 太子朱标发话,方孝孺这才面露欣喜之色,原本一直悬着的心也渐渐安定下来。 

 这一次。 

 他可是拼了出去。 

 “多谢太子殿下。” 

 方孝孺轻声说道。 

 陆羽看了自己这位学生一眼,说道:“那就按照此内容发布出去。 

 银行一事,绝不能再出现变数。 

 否则,你家先生我的名声,怕是真要如你此次文章标题所说那般,‘江郎才尽’了。” 

 “是,先生。” 

 方孝孺神情一紧,立刻下去执行。 

 方孝孺离开后,众人又忍不住瞥了一眼《大明日报》上的内容,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元朝之亡,亡于百姓,亡于民不聊生。 

 我大明一朝,自开国以来,结束元朝暴政,诸多元人亦与我大明合而为一,足见天子圣明,何须谢罪天下? 

 银行一事,本就是推陈出新之举。 

 自古以来,变法哪有不历经千难万阻的? 

 我大明一朝变法,始于开国年间洪武之朝,必将传至一世、二世乃至千秋万世。 

 哪怕是汉文帝在世,亦不及当今天子万分之一。 

 须知汉文帝典故,临死之时未修皇陵,顺应天道自然,合乎天地之理。 

 其在位时百姓赋税、田地政策,更是古往今来最为宽松。 

 而我大明陛下,定能让大明未来更进一步。 

 如今大明之盛,早已远超文帝年景,日后必是太平盛世,不负洪武之志。” 

 这一番夸赞,可谓是把朱元璋的马屁拍到了极致。 

 汉文帝向来是古往今来众多天子的典范,哪怕是被诸多天子视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对文帝之志也钦佩有加。 

 如今《大明日报》将朱元璋抬高到如此高度,若他还要惩治相关人员,恐怕满朝臣子都真的难以捉摸这位陛下的意图了。 

 很快,户部尚书与太子朱标二人便离开了《大明日报》。 

 看着两位贵人离去的身影,方孝孺心急火燎地飞奔到陆羽身前。 

 二人一同走进《大明日报》主事人方孝孺的私人房间。 

 方孝孺一脸幽怨地直直看向陆羽,说道:“先生,此次若出了差错,学生怕是有十条命都不够赔的。” 

 陆羽不紧不慢地端起青花瓷茶杯,轻抿一口茶,神色淡定地说道:“《大明日报》上的内容以及那引人注目的标题,不都是你这逆徒想出来的吗? 

 与你家先生我有何关联? 

 还有将天子与汉文帝相比,甚至更赞一分,不也是你写的吗? 

 这又与我有什么关系?” 

 陆羽一字一句缓缓说道。 

 方孝孺脸色一紧,极为痛苦地开口道:“可是,关乎皇陵之事,学生可没有写上半个字。 

 若非先生您,学生怎么可能会触及这个层面。” 

 方孝孺跟随陆羽多年,又是知情人。 

 自然能猜到陆羽此举背后的深意,所以才如此胆战心惊。 

 之前,陆羽在洪武年间做事改制,手段狠辣。 

 如同胡惟庸案一般,彰显着恐怖的皇权,哪怕是将那些藩王一一迁往海外,也是为了稳固大明老朱家的天下。 

 这些事方孝孺看在眼里,心中明白。 

 洪武年间,朱家就是一切,朱元璋就是一言堂。 

 但这一次,想要改变的可是当今天子的意志,若连这种事都能被臣子改变,其中隐患着实不小。 

 整个大明,恐怕也只有面前的陆羽,自家这位先生,敢有如此举动。 

 陆羽沉默良久,放下茶盏。 

 长叹一声,说道:“你可知,婚期已定,即日将至。 

 再过不久,银行一事也将筹备完毕。 

 你家先生我便要迎娶宫中的两位殿下了。” 

 方孝孺一脸疑惑,显然不明白这两件事有什么关联,但还是顺着陆羽的话往下说:“含山公主、汝阳公主?” 

 “不错。” 

 陆羽颔首点头,目光一凝,继续说道:“既要娶二位公主殿下,从此以后,两位殿下便是陪伴在你家先生我身边之人。 

 爱屋及乌,自当也要为我这两位岳母大人谋划一二。 

 洪武年间已经够久了,当今陛下年事渐高,虽说身子还算强健,还能多活数年乃至十数年,但陛下终有驾鹤西去的那一天。” 

 陆羽话尽于此,方孝孺双眼一睁,心中顿时明白陆羽此举的用意,由衷说道:“先生大善。” 

 陆羽起身,淡然说道:“不过是照顾身边之人,力所能及的事罢了。”  谈笑间。 

 他便离开了这个房间。 

 方孝孺凝视着陆羽的背影。 

 久久未动,心中想着自家先生还是太过仁慈了。 

 君葬仪式。 

 古往今来,天子若入皇陵。 

 活着的妃嫔若未得到天子圣旨,十有八九会被葬入坟墓,以便天子在地府也不会孤单,依旧能享受人间极乐。 

 方孝孺此前从未想过。 

 自家先生会因为娶了二位殿下,便谋划到如此长远的地步。 

 …… 

 一天时间过得很快,全新的《大明日报》再次被大量发售出去。 

 人们拿到报纸,端详一番后,脸上露出思索的神情,开始议论纷纷:“这银行一事,有太子殿下和诸多大学士参与,或许值得信赖。” 

 “不妨一试,将家中钱财分成几份,其中一份投到银行,既能得皇家之心,或许还能为未来投资。” 

 “太子殿下的名声,还是值得信任的。” 

 不少文人抱着这般想法,目光闪烁。 

 回到洛阳新都的各个家族中,开始商议此事。 

 而如今的《大明日报》。 

 在其他各地所发行的报纸,虽也会刊登各地文人的投稿、地方风情、百姓冤案以及豪族世家之事,但依旧会为洛阳新都的《大明日报》总报留出一大块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