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烟雨 作品

第376章 一朝成名天下知,文人之力

 陆羽往后退了一步,再次拱手,将最后的胜利果实恭恭敬敬呈给面前诸位天子,这才是明智之举。 

 这场大戏。 

 他陆羽收获的只能排第二,老大自然是朱元璋。 

 谁让人家是这大明朝的老天爷。 

 不得不服。 

 “你小子倒会耍滑头。” 

 朱元璋回了一句,“把你的国子学管好,这段时间来挑战你的大儒可不会少,实学之道,你得给咱好好撑着。 

 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实学弟子。 

 这天下文人之中,哪怕有《大明日报》能与他们的舆论分庭抗礼,但在学问领域,也得分出个高低上下。 

 只有这样,咱才能放心,你也才能安心。” 

 朱元璋缓缓离去,临走前这番话,陆羽听得懂。 

 帝王之道,本质在于权衡。 

 不仅文臣之间、武将之间要平衡,文武之间、读书人的舆论之间。 

 乃至如今学问之间,都需达成一种平衡。 

 这种方式虽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国力,但对于国家王朝的运转而言,却是最为有效的。 

 一旦下方的各方势力太过团结一心。 

 坐在上位的统治者便该忧心了。 

 国家的运行模式向来如此,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朱元璋离去后,太子朱标来到陆羽身前,意味深长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实学之圣,待先生百年之后,恐怕要被天下文人铭记于心了。” 

 陆羽尴尬地笑了笑,觉得这位太子殿下不太擅长夸赞人。 

 待两人走后,陆羽走进国子学。 

 此时。 

 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才有机会凑过来。 

 一到陆羽跟前,两人便竖起大拇指,不住夸赞。 

 “先生就是先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此次把那些酸腐儒生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那孔讷,被先生气得差点吐血。 

 圣贤学问虽有可取之处,但实学才是我大明朝未来真正该走的路。” 

 “你们二位什么时候出发去封地? 

 不是都已选定好了吗?” 

 陆羽在国子学的花园里,与身旁的两位殿下交谈着。 

 “不着急。” 

 燕王朱棣摆了摆手,“一旦离开洛阳,去了封地,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所以想在这边多留些时日。 

 反正日子还长,不急于这一时。” 

 晋王朱棡也点头称是,嘿嘿笑道:“是,还挺留恋的。 

 这不,想在先生身边多侍奉些时日。 

 实学要是又研究出什么新奇玩意儿,正好能带到封地去。 

 就算拿不了太多,带几个工匠过去总行,父皇不会那么小气的。” 

 “也行。” 

 陆羽思索片刻,觉得他们说得在理。 

 …… 

 很快,国子学大门前发生的事情。 

 被在场的方孝孺以及他亲自带来的几个心腹,还有大明日报的其他操办人员一一记录下来。 

 隔日。 

 相关报道便发放到了大明各地。 

 方孝孺更是亲自拟定标题——“实学之圣与圣贤学问并驾齐驱的惊世之言”。 

 并将其放在了头版头条。 

 当人们拿到大明日报,看到这样的标题。 

 天下文人不自觉地就会下意识去看。 

 从上到下浏览一遍后,个个都觉得这世道真的要变了。 

 百姓们倒是满心欢喜。 

 毕竟众人早有预料。 

 可怕的是—— 

 实学这种言论一出,无异于将此学问抬高到了与圣贤学问近乎同等的地位。 

 虽然目前实学的根基还稍显虚浮,但陆羽之前发明的大蒜素、热气球以及纺织机等实学创造出来的神奇之物。 

 早已在大明各省各地广泛流传。 

 能把书读透的人都不傻,所以各地的大官、巡抚以及不少地方要员,都意识到实学就是大明朝的下一个风口。 

 不少世家大族纷纷将实学列入家中族学,与孔孟圣贤学问置于同等地位,甚至还略高一些。 

 …… 

 兵部尚书赵俊,其族为长安赵家。 

 虽说算不得顶级的大家族,但在长安一带也颇有名望。 

 尤其是赵俊当上兵部尚书后,家族在长安本地的地位直线上升,如今已成为长安的一流大家。 

 赵家,族学内。 

 夫子卓澜山年纪已随心所欲,手中拿着戒尺

,弯腰走进学堂。 

 “都坐好!” 

 学生们立刻正襟危坐,摆好桌上的文房四宝。 

 “若有能精通圣贤学问中明经科者,可得奖赏。 

 今日起,族学之内再多添一门学问——实学。 

 实学分为几大科,但凡能精通其中一科,便依旧能够在科举中榜上有名,为家族争光。” 

 夫子中气十足地大声喊道。 

 下方不少学子纷纷探出头来。 

 明经科不仅考验记忆力,而且内容繁复,不仅要熟背经典,还得举一反三,其中的流程步骤并非每个族中学子都能适应。 

 而今日实学的出现,让不少学子又看到了希望。 

 “夫子,我能不能看看实学的算科书籍? 

 往日我在家族中对算术较为精通。” 

 “还有我,夫子,我对律科感兴趣,平日里对陛下所颁布的律令钻研了不少。” 

 下方学子们纷纷举手。 

 夫子见状,默默点头。 

 学子们一一将摆放在桌前的实学书籍拿到座位上,随后在夫子的注视下,立刻翻阅起来。 

 不少人很快就沉浸其中。 

 夫子教书育人多年,自是能看出,刚才拿到实学书籍的这些学子是真的对此有兴趣。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过了些时日,夫子进行抽查,发现钻研实学的学子进步显著,而明经科除了几个天赋较好的学生,其余依旧表现平平。 

 “世道真是变了。” 

 夫子感慨,手中拿着的不再是明经科的圣贤之书,而是一本实学书籍。 

 实学里的不少学问由浅入深,虽越往后越发困难,还涉及诸多理论,但比起明经科所需阅览的大量书籍。 

 难度无疑降低了许多。 

 “老夫有生之年,或许也能榜上有名,为官一方了。” 

 夫子不禁聊发少年狂,准备好好拼搏一把。 

 诸如此类的情况,不仅在长安赵家,在山东、辽南、江浙一带的不少家族中,夫子们都察觉到了这一契机。 

 纷纷大力宣扬实学。 

 他们觉得。 

 若族中有人能精通实学,来年科举,族内子弟定能榜上有名,在朝堂上拥有更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