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烟雨 作品

第370章 实学二字!圣贤无用论

 方孝孺早已将墨研好,均匀适度,不多一分不少一分。 

 陆羽提笔,笔走龙蛇,苍劲有力的“实学”两个大字便落在了白纸之上。 

 方孝孺瞳孔一缩,一拍大腿,激动地说道:“明经一科,向来只是高谈阔论,高高在上却无实际用处。 

 常言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其余几门学科开启科举,本就是为国为民,当以务实为重,‘实学’二字最为精妙不过。” 

 方孝孺一顿猛夸,吹得天花乱坠。 

 顿时阁楼之内,其余众人纷纷投来目光。 

 道衍笑着摇了摇头。 

 陆羽老脸一红,被这般夸赞,竟有些不好意思。 

 其余的学生黄观、马君则看着方孝孺,说道:“你这家伙,什么时候变得这般油嘴滑舌了? 

 一个不留神,还真被你拍马屁拍成功了。 

 不得了!” 

 两人一时竟将方孝孺视为大敌。 

 “够了。” 

 陆羽开口道。 

 方孝孺立刻小心翼翼地将墨宝收起,率先转身,快步离去。 

 身后的黄观、马君则也立刻跟了过去。 

 今天这件事怎么着也得有个说法。 

 方孝孺,你这家伙不是好人。 

 “国子学后继有人,先生的传承理念日后也不必担心了。” 

 看着他们三人离去,道衍轻声笑道。 

 “不过他们三人还不够,仅是能定这一时而已,等到实学不断开拓拓展,天下文人无论有意无意,所做之举都会为国为民,大明朝和之前相比也会大不一样。” 

 陆羽缓缓开口。 

 自古王朝便有兴衰周期,多数是因土地兼并,社会矛盾积攒到一定程度,致使底层百姓无衣无食。 

 最终。 

 他们只有造反这一条路可走。 

 千万流民一旦起事,攻下小城、郡县乃至州府,自古王朝大多因此而覆灭。 

 如今随着陆羽的到来,已然使这历史的车轮缓缓变动,日后会走到哪一步,恐怕只有天知道。 

 “先生之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道衍开口称赞。 

 陆羽哈哈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什么时候,你道衍也学会拍马屁了?” 

 “事实而已。” 

 道衍继续说道,虽是实话,却无疑又是一记马屁。 

 让陆羽颇为受用。 

 …… 

 “实学”二字在国子监之内一时闹得沸沸扬扬。 

 此名一出,明经一科反倒成了被比较的对象。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相轻。 

 再加上这是由刚刚建成洛阳新都的陆羽亲自撰写,使得实学之名一时竟占了上风,国子学之内。 

 众多学子时常争论不休,一片喧闹。 

 “实学才是未来的大行之道,孔孟之道早已过时。 

 看看如今洛阳一带的织纺,不仅能贸易得来大量白银,还能让洛阳百姓人人有衣穿、有饭吃,日子富足,比之前不知好了多少。” 

 “由此可见,实学才是救大明之道。” 

 “我明经一科传承孔孟之文,历史悠久。 

 难道圣贤之言便是错的吗? 

 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不知多少大儒研习此道,我们才是真正的大道。 

 若真无用,之前那么多的王朝怎会传承?” 

 “天下乌鸦一般黑!” 

 文人说着说着撸起袖子,竟要动起手来,要不是国子学讲师及时出现。 

 他们恐怕早已打成一团。 

 这样的景象在国子学之内,三日之内竟发生了不下数回。 

 这件事情的影响力迅速扩散,冲出国子学,蔓延到民间,最后甚至到了朝堂之上。 

 虽然尚未产生重大影响,但在民间

 已隐隐传出明经科无用的言论,且这些言论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 

 这下朝堂中的不少大人物都慌了神。 

 …… 

 洛阳新都,刘府、皇城边缘之外的一处大宅子内。 

 六部尚书齐聚一堂。 

 吏部尚书刘淞坐在主位。 

 众人早已脱下朝服,换上便装,场上气氛凝重而激烈。 

 “荒唐,满纸荒唐言!孔孟之道自古以来便存在,历经数朝,不知出了多少大儒圣人,岂是这短短数年出现的实学所能比拟的?” 

 刘淞说着,毫不犹豫地一掌拍在旁边的实木桌上,大发雷霆。 

 下方礼部尚书朱梦炎唉声叹气:“实学乃是陛下亲定督办,科举一道不也开了数门吗? 

 此前科举舞弊一案,我们这些人又能做些什么? 

 难不成又去找山东曲阜的衍圣公? 

 他们孔家的人一个个只知道明哲保身,当缩头乌龟,靠不住!” 

 礼部尚书说着,不停地摇头,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希望寄托于孔家,换来的却是文人集团利益的一次又一次损失。 

 再傻的人也能反应过来了。 

 “难不成就任凭实学这般肆虐下去? 

 再这么下去,我们这些人恐怕都要成为罪人。 

 等哪天陛下用不到我们了,咱们这些老家伙都得掉脑袋,被锦衣卫抄家灭族。” 

 户部尚书面露讥讽之色,胸膛气得不停起伏。 

 工部尚书赵俊有话要说。 

 “诸位,到了现在还打算继续藏着掖着吗? 

 实际上,诸位家中不少族人都已在精研实学,哪怕是以实学参加科举,可到最后,还不是我们身后的家族中人得了大头。” 

 赵俊一语道破了宴席厅内众多尚书的心思。 

 到了这一步。 

 他们早已熄灭了与陆羽和朱天子继续作对的念头,之前死了那么多人,让他们不敢再抱侥幸心理。 

 有机会的话他们或许会放手一搏,可洪武年间的大明哪有机会? 

 只有一个个掉脑袋,人头滚滚。 

 “把衍圣公推出去。” 

 忽然间,兵部尚书赵本缓缓开口,眼中闪过一丝狠辣,“无论陛下是何心意,孔孟之道绝不能就此被打压。 

 下面的人可都盯着咱们,把衍圣公推出去,反正他本就该是出面主事的那个人。” 

 “他要是死活不出面?” 

 吏部尚书刘淞问道。 

 “那就逼他出来!” 

 赵本再次大声说道。 

 很快,宴席厅内几位大人纷纷表示同意。 

 这天下哪有这般好事,大家同为文人。 

 他们在皇城之内拼死拼活,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为天下文人谋划,而身为天下文人心中正统的孔家,却在背后默默捞取好处。 

 好处他们拿,坏处却要别人担,简直是白日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