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买鹿制楚

 “到了,就是那里!” 

 拿着还没捂热的工票,陈小山一行人很快赶到了商业街。 

 这条新街,原本就是他们隔壁组的同伴修建的,大家都很熟悉。 

 可众人到了街上,才发现这条街道已焕然一新,街市里挂满了招牌旗幡,显然已住进了不少商家。 

 “这才几日不见,哪来的这么多铺子?” 

 不少人好奇张望,却见各家铺面门前,已围满了年轻役夫,显然,不少人都和他们抱着相同想法,领了工票就赶来验证。 

 陈小山也很激动,他攥着被捂得温热的工票,却是不知这两千工票能换多少东西,他和同伴们商量一通,便三五成群,朝着街市里一窝蜂奔去。 

 一路行去,各式各样的铺面鳞次栉比,叫人看花了眼。 

 有卖粮食布匹的,有卖书本纸墨的,也有卖甜点小吃的…… 

 陈小山转了一圈,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一间粮油铺子上。 

 此时,这粮油铺子门口前的队伍,排得老长了,穷苦人家出身,过惯了饿肚子的生活,对这粮食有天然偏好。 

 陈小山不敢奢求太多,只盼这两千工票能换一小袋粮食,能叫家里人吃上两餐饱饭。 

 想到这里,他赶忙走到那店铺门口。 

 “排队,都老老实实排队,谁敢插队没收工票!” 

 店铺门外,有役卒在维持秩序。 

 陈小山可不敢造次,赶忙顺着役卒手指方向,走到队伍最后方,老老实实排队等候。 

 队伍很长,前面不断有人买好东西,扛着米袋面袋往外走。 

 每每有人经过,陈小山总要伸长脖子,探头去看他们手中的东西。 

 仔细看去,这些人换来的粮食倒真不少,少说也有小二十斤米面,若是省着吃,也够一家人吃上十天半个月了。 

 身边也不断有人在啧啧惊叹:“咦,看样子组长没骗咱,这工票果真能换粮食!” 

 众人乐坏了,还不等排到跟前,便已摩拳擦掌,活动手脚准备扛米搬粮了。 

 陈小山耐住性子,好不容易排到前面,立马将早已准备好的工票递了上去道:“给我都换成粮食!” 

 四张大红工票往桌上一掼,粮铺的伙计却是瞪大了眼,看向陈小山,一脸不敢置信道:“两千工票都换粮食?你一个人?”他这表情,就好像陈小山提了多么无理的要求似的。 

 陈小山有些发懵,将四张工票又往前推了推。 

 粮铺伙计却是笑了笑,扭头指着身后粮食道:“咱们这里卖的都是平价粮食,合这工票也不过八九钱一斤,你这两千工票,能买二百来斤粮食,你确定一个人能扛得回去?” 

 闻言,陈小山登时懵逼了,二百多斤粮食,他一家老小敞开了肚皮吃,也能吃上三个月,若是省着吃,甚至能吃上半年。 

 他实在没料到,自己干了两个月的苦徭,换来的酬劳,竟能让家人吃上三个月饱饭。 

 这……可比自己在家种地要强多了! 

 思虑再三,陈小山最终只花了五百工票,买了五十多斤粮食。 

 五十来斤说重不重,可要从商业街扛回住处,倒也费尽气力。 

 累是累了点,可一路上,陈小山却是干劲满满,心里犹如吃了蜜一般甜。 

 他已在畅想,待过几日阿爹来探望时,自己将这五十多斤粮食交出去,阿爹会是何等惊讶! 

 …… 

 与此同时,新都建设衙门,杨士奇正在整理新印制的工票,他将一叠工票整理好,摆在陆羽桌前,擦了擦额头汗珠道:“先生,真搞不懂,为啥非得弄这么麻烦,直接发钱便是了,何苦要弄这工票?” 

 为了印这工票,杨士奇特意从应天府调来印制大明宝钞的印油和纸张,又找方孝孺的报纸印刷工厂帮忙印制。 

 可在杨士奇看来,这工票实在毫无意义。 

 商业街的物价,与外界并无差别。 

 役夫们领取工票,抑或是直接领工钱,其实毫无区别,若是这样,倒不如省点力气,直接发银钱了事。 

 陆羽一面翻看着工票,一面笑着答道:“役夫们若领了银钱,自然可拿到其他地方使用,可领了工票,只能在咱们的商业街购物,这样一来,既能促进商业街的繁华,又将这些役夫们牢牢绑定住,让他们死心塌地替咱们干活。” 

 闻言,杨士奇这才恍然大悟道:“敢情先生是舍不得放这些年轻劳力离开。” 

 陆羽点了点头道:“徭役之期毕竟有限,到期之后,他们就不再受律法限制,可自

行离开,若是不用工票加以限制,只怕更多人还是愿意返回家中的。” 

 杨士奇当即明白了过来,再也不纠结工票问题,不过他却说了另外一件麻烦事。 

 “先生,根据商业街的反馈,役夫们领来的工票,绝大多数都换成了粮食,可咱们的粮食储备本就不多,要不了多久,怕又要问户部要粮了。” 

 这个时代的穷人,对粮食的渴望格外迫切。 

 饶是商业街货品繁杂,可其他货品加一起,也卖不过粮食。 

 商业街的粮商本就不多,那里卖的粮食,大多都是户部拨付过来的,再让役夫们买下去,粮仓见底,怕又要问朝廷要粮了。 

 “这就不必咱们操心了,粮食储备是朝廷的责任,就算没咱们,难道朝廷招人修都,就不用粮食了吗?”陆羽蹙了蹙眉,托腮遥望东南方向,毫不在意的说道。 

 …… 

 就在陆羽和杨士奇探讨粮食问题之际,远在应天的武英殿中,朱元璋父子俩也同样在谈论此事。 

 “父皇,户部那边来奏,国库存粮所剩不多了,这两年朝廷东征西讨,花费了不少粮食,而且新都那边也需要大量的粮食。”朱标神情庄肃,将朝廷近来难处据实相报。 

 而朱元璋托腮沉吟,虽没应话,却是满脸难色,显然,他已在寻思,如何筹措粮食。 

 想了许久,朱元璋忽地抬起头来:“标儿可还记得,之前陆小子说过,什么地方盛产粮食来着?” 

 “父皇说的是……安南?”朱标清晰地记得,陆羽曾说过,安南的粮食一年三熟,最是粮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