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重开科举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朱元璋所颁布的全新科举章程,顿时引得了满堂官员的震惊。 

 要知道,从唐朝开始,进士就是国家最顶尖人才的代名词,也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它代表着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誉和特权。 

 而进士考试的内容,自始至终都在四书五经的范畴之内。 

 这也是儒家全面控制读书人,继而掌握整个国家的舆论和政策走向,乃至国运的无上法宝,绝对不容任何人份一杯羹! 

 可现在倒好,朱天子竟将进士分成律、户、工、礼、科五种,这不等于是五马分尸了? 

 以往最为仰重的明经一科,现如今已成了诸多小学科中毫不起眼的一门。 

 只读一门明经科,只熟读四书五经,压根就考不成科举,还得搭配其他新科目。 

 而那些不读四书五经,只掌握其他学科的学子,反倒能通过户、工、礼、科等科目,进入仕途。 

 学个工学、算学,就能考取进士,就能比肩那些苦读圣人经义的读书人了,这像话吗?其他学科凭什么和四书五经相提并论?这不是抬举那些杂科,打压咱儒家经义吗? 

 朝臣们心中,一万个不乐意。 

 他们的家族后代,可都只熟读四书五经,压根不懂什么算学、工学,这下子,原本在科举中占尽优势的他们,反倒成了跛腿生员,还得临时恶补其他学科,才能顺利通过科举。 

 事关自身利益,官员们心中有千般万般理由拒绝,可相互间看了几眼,却无一人敢站出来反对。 

 前阵子在锦衣卫诏狱里受了那么多罪,今日朱元璋更是携带北伐大胜的威视宣布此事,这时候跳出来,不是找死吗? 

 那些普通官员是绝没这个胆子的,真要说,也只有六部尚书那级别才有胆子出面。 

 可抬头一看前面,六部尚书乖乖缩在人群里,连头都不敢抬一下,显然早已被朱元璋的威视所慑服,不敢出面反对。 

 直到此时,百官才突然怀念起胡惟庸来。 

 虽说胡相一直因畏畏缩缩被诟病,可真遇到事了,他好歹还会站出来提几句意见,哪像现在,满朝文武,尽受皇帝拿捏? 

 眼看众朝臣闷不吭声,朱元璋忍不住嘴角上扬,为免夜长梦多,他即刻抬手宣布:“既然诸位都没意见,此事就这么定下了,不过因律、户、工、礼、科、广文者,天下学子此前从未学过,故而再给他们一年时间,我朝将于洪武十五年起,正式恢复科举!” 

 留足一年准备时间,已是朱元璋最大的退让。 

 百官先前就没敢提意见,如今自也不会反对。 

 朱天子威厉目光逼视之下,众人只能拱起手,齐声应和起来:“臣等领命!” 

 这一场朝会,终算是圆满落幕。 

 …… 

 恢复科举乃是大事,干系到天下读书人的命运。 

 这事一宣布,立马扩散流传开来。 

 初一听到重启科举,读书人自然是欢欣鼓舞,可再听到分科取士,他们又懵逼了。 

 “啥叫……户、工、律、科学进士?啥又叫算、计、工、科学?” 

 先是懵逼,后经多方打听,终于听到些许消息:“听说国子学里,老早就开设这算、计、工、科学等学科,说是正与科举要考的这几门类相对应呢!” 

 闻听这消息,读书人都开始骂娘了。 

 “好哇,他们尽早得到消息,老早就开始准备了,可偏生咱们事到临头方才醒悟,这时候再准备,哪里考得过那些国子学生员?” 

 “到底是天子门生,入了国子学就是近水楼台啊!” 

 “这不公平!” 

 先是忿忿不平,后来抱怨不断,最终开始骂娘。 

 可骂了一通,又有何用? 

 世事本来就是不公者多数,这时候再抱怨也无济于事。 

 只能临时抱佛脚,开始准备吧! 

 …… 

 有人骂娘,自也有人夸赞。 

 有人吃亏,当然也有人占了便宜。 

 此次科举改革,最占便宜的是国子学生员,准确地说,是国子学中,那些紧跟陆羽步伐,积极学习新学科的生员。 

 这其中,自以方孝孺、杨士奇等人为甚。 

 国子学里,方孝孺和杨士奇等学子全都挤到陆羽那里,兴高采烈的说道:“祭酒大人,您可当真神了,多亏有您高瞻远瞩,带着咱们学习新学科,现如今咱可算是占尽先机了,毕竟这次科举所考内容都是陆祭酒所授的新学科哩!” 

 夸陆羽“高瞻远瞩”,但实际谁都看得明白,陆羽分明是提前获知消息,才卖力推广这新学科,但不论有心或无心,陆羽这一手,的确给他们带来极大便利。 

 看这群后生得意忘形的样子,陆羽立马将脸拉下来道:“你们可千万莫高兴太早,陛下给你等大开方便之门,是对你等寄予殷切期望,可若你们考得不好,可就辜负天子,辜负我了,这次科举,你们可得好好准备,一定要考出个好成绩来,莫叫那群腐儒小看我等新学!” 

 方孝孺几人立马抱拳:“谨遵祭酒大人教诲!” 

 ……………… 

 夜晚,吏部尚书刘淞的府邸,六部尚书齐聚于此,虽然白天在朝会上,众朝臣没有当面反对,但他们心中,对这科举改革依旧还有很大的意见,此刻聚集于此就是为了共商此事。 

 只听礼部尚书朱梦炎首先站了出来说道:“分科取士,我儒家千古圣人道学如何传承?陛下如此改革,岂不挖断我儒家学派的根基?” 

 要知道科举一向都归礼部管理,故而礼部里面聚集的都是一群对儒家最忠诚的人,俗称腐儒,所以这次改革意见最大的非朱梦炎莫属。 

 “大宗伯所言不错,我大明士子读的都是儒家经典,又有几人涉猎了那什么工学,算学之类的,待到洪武十五年科举,他们又有几人能够高中?如此又何谈为国取士。”户部尚书徐铎也跟着说道。 

 两人的话顿时引起了剩下几人的赞同,随即工部尚书赵俊,刑部尚书开济,兵部尚书赵本也都纷纷出言,此时的他们完全没有早朝时,那闷声完全不开口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