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非遗-天木陈香、河灯习俗、背杆
宽城非遗三韵:天木陈香、河灯习俗与背杆的文化交响
在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这片充满历史韵味与民族风情的土地上,天木陈香制作技艺、河灯习俗以及宽城背杆这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们不仅承载着宽城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与情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生动见证。
天木陈香:岁月凝香,传统技艺的芬芳传承
历史溯源与工艺特色
天木陈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于2019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起源于宽城地区对香文化的独特追求,经过数代人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天木陈香以天然香料为主要原料,如沉香、檀香、龙涎香等,这些香料不仅香气独特,而且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其制作工艺极为精细复杂。首先要对香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类,确保原料的品质纯正。然后,根据不同的配方和用途,将香料进行研磨、混合。在研磨过程中,需要掌握好力度和时间,使香料达到细腻均匀的状态。接着,将混合好的香料加入适量的粘合剂,如蜂蜜、榆树皮粉等,搅拌均匀后制成香坯。最后,将香坯进行晾晒、干燥,再进行切割、成型等工序,制成各种形状的香品。
文化内涵与传承意义
天木陈香不仅仅是一种香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象征,具有净化空气、舒缓身心、祈福纳祥等作用。天木陈香制作技艺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香文化的保护和延续,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追求的传承。
如今,天木陈香的传承人依然坚守着传统的制作工艺,不断探索和创新。他们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提高了香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同时,通过举办香文化讲座、香品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天木陈香,感受传统香文化的魅力。
河灯习俗:中元寄情,水域之上的文化祈愿
起源与发展:从祭祀到民俗盛宴
河灯习俗(承德)是宽城满族自治县桲罗台乡西卜子村的传统民俗活动,为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习俗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最初是当地百姓为了祭祀河神、祈求水上平安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河灯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集祭祀、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民俗盛宴。
每年阳历7月15日中元节,是河灯习俗的固定活动日期。这一天,西卜子村的村民们会早早地来到河边,准备放河灯。河灯的制作材料多样,有用彩纸折叠而成的莲花灯,有用南瓜、萝卜雕刻而成的瓜灯,还有用蜡烛和木板制作而成的简易河灯。
仪式流程与文化寓意
放河灯的仪式十分庄重。首先,村民们会在河边设立祭坛,摆放上水果、糕点等祭品,点燃香烛,向河神行礼祭祀。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大家将河灯放入河中。河灯顺着水流缓缓漂荡,宛如点点繁星洒落在水面上,场面十分壮观。
河灯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河神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河灯在水面上漂荡,象征着将人们的祝福和祈愿带向远方,希望家人平安健康、生活幸福美满。同时,河灯习俗也促进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