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张家口市崇礼区非遗-黄金草画、根艺、泥塑、打柳子
崇礼非遗:黄金草画、根艺、泥塑与打柳子的魅力交响
在张家口市崇礼区这片充满活力与文化底蕴的土地上,黄金草画、根艺、泥塑、打柳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四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们承载着崇礼人民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是崇礼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黄金草画:莜麦杆上的艺术传奇
历史溯源与传承创新
麦杆画起源于南朝,兴盛于唐宋,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崇礼,王飞成为了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者与创新者,他开创出独具特色的“黄金草画”。黄金草画以崇礼当地常见的莜麦杆为原材料,这种莜麦杆天生带有“自然蜡”,呈现出高贵典雅的“金黄色”,不仅光泽亮丽,而且具有不沾水、不怕潮、不生虫的优良特性,只要保存得当,可百年不褪色、不变质。
复杂工艺与艺术魅力
黄金草画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包含漂、熏、蒸、刷、刮、熨、沾、推、绘、拆、烫、拼12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制作者具备精湛的技艺和极大的耐心。在制作过程中,制作者要根据莜麦杆的天然纹理和色泽,巧妙构思,精心创作。其作品立体感强,古朴美观、典雅大气,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巧完美融合。王飞还创作了一系列体现地方特色的崇礼莜麦杆画,把崇礼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元素生动地展现在画作之中,让观者仿佛置身于崇礼的美丽山水之间。
崇礼根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对话
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
崇礼根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从民间的清民家具、花架、笔筒,到民间老者使用的拐杖、山野羊馆的烟锅头等器物中,都能看到根艺的影子。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崇礼人民对自然材料巧妙利用的智慧结晶。
创作特色与艺术价值
崇礼根艺以树根、树瘤等自然形态为创作素材,艺术家们根据根材的形状、纹理和质感,因势造形,进行艺术加工。在创作过程中,尽量保留根材的自然特色,通过少量的雕琢和修饰,赋予其新的生命和艺术内涵。崇礼根艺作品风格多样,有的粗犷豪放,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有的细腻精巧,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件根艺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