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1218章

 斗酒镇每逢十五,臭先生会在竹林讲学,仰慕者络绎不绝,听闻先生家中窘迫,前来求学者或备些米面,或备些酒茶,实在来的匆忙,干脆扔几枚银钱,总不至于让名震两江的大儒,为柴米油盐犯难。  今日又是十五,臭先生像往常一样,盘膝坐于书香亭,面前煮着一壶古越老酒。 

 学子席地而坐,神色虔诚。 

 臭先生年近半百,面色红润,身材修长,灰袍散发,风度翩翩,看起来不过四十来岁,有宏儒硕学之貌。 

 之所以称他为臭先生,是因为他为人自大,又有点怪脾气,正好组成一个臭字,普通人可不敢当面提及,只敢在背后嚼舌根,也就是贵人敢这么称呼,前来求学者,或者仰慕者,还是要恭恭敬敬喊一声酒镇项公,或者松溪居士。 

 臭先生悠哉游哉饮了口酒,朗声道:“今日之辩,辩秦夫子的为学之道,教人之法。” 

 开口即冬雷,顿时一片哗然。 

 文有三父子,武有十仙人,这句话已经流传一甲子之久,秦夫子桃李满天下,被奉为儒家正统,万世宗师,文坛无法撼动的山岳,臭先生难道是喝醉了酒,竟然要辩他? 

 臭先生微微一笑,说道:“秦夫子说过,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格物致知,穷尽事物之理,这些话早已印成典籍,供学子瞻读。在我看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格物致知只是一事而已,想要读书读成圣贤,万不可取。我的为学之道,教人之法,是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心即理,尊德性,养心神,心明,则万事万物自会融会贯通,浪费光阴读万卷书,实为不智。” 

 台下一片沉寂。 

 臭先生的辩词,委实过于新鲜,新鲜到不敢赞同。 

 臭先生又开口说道:“人有天赋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就是这种本心,入圣成贤之根本,其实是先天而所带的良能良知,若生来没有,后天绝不可修成,所以不必将精力耗费在诠释古籍经典,探求精微之义。” 

 “人见废墟,便兴起悲哀之感,见宗庙,即兴起敬仰之心,这悲哀敬佩之心,正是人所共有的千古不磨之心,涓涓细流终成沧溟之水,拳拳之石垒成泰山之巅,为学之道就该简易质朴直达本心,旁求支离之学,只能浮沉不定,立志之后,六经皆由我注脚。” 

 一众学子听完,脑中只有两个字:狂悖。 

 秦夫子开创义理之学先河,到了臭先生口中,居然成为支离之学,这和他们从小触及的为学之道,简直是天翻地覆。 

 啪啪啪。 

 远处传来清脆鼓掌声。 

 一袭素净白袍的少年走到台下,俊如美玉,冲着臭先生展颜一笑,说道:“难怪敢执两江文道牛耳,确实有些本事。” 

 求学者每月都有上百人,臭先生不可能认清,以为是慕名而来的读书人,漫不经心说道:“器宇不凡,是哪家书院的才子?” 

 李桃歌微笑道:“我没读过书。” 

 一句话使得臭先生呛了酒,弯着腰接连咳嗽,好不容易把酒咳出来,脸庞已然涨红,“没读过书,为何要听我讲学?” 

 李桃歌灿烂笑道:“没读过书,又不是听不懂人说话,你刚才不是讲过,心即理,尊德性,养心神吗?我悟性勉强不错,没准儿听完先生的学说,一日入圣贤。” 

 一番话看似是在扯淡,可若是反驳,相当于将臭先生的发明本心给推翻。 

 臭先生本就是臭脾气,听到对方话中带刺,面色不悦道:“我的为学之道,不需要你来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