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 通关游戏,进入展...(第2页)

“欸!算咧,不找咧!”

话刚出口,这人又自己把这个提议否决了,转而冒出了另一个想法。

“咱俩不如再多刻几个吧!之前是不晓得后人能不能瞅见,随便刻着玩儿罢咧。但现在咱知道后人挖地挖得有多仔细咧,那咱就多刻些石头好好跟后人筛一筛!”

“行!那这次咱就刻‘公乘得,旧将曼今天都把青铜鼎拼出来咧!’”*

“哈哈,你可真有脸!”

“啊?那咱总得给自己留点面儿吧……”

“就刻这个!找石头去!”

“嘿嘿,嗯呢!”-

游戏通关后,最后的结束Cg里放出了这件文物修复过程的部分剪辑。

看着视频中专家们那些繁琐、规范、精细、高科技的操作流程,安夏和天幕下的老祖宗们都对这

项工作的难度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等参观完文保中心后,

导游小姐姐带着安夏先到外面的用餐处休息了一会。

不久前刚下过雨,此时的空气带着些潮意,显得有些闷。

安夏买了个蓝花楹口味的三星堆文创雪糕放在鼻端嗅闻,带着特色花香味道的冷气顿时让人头脑清醒许多。

她一边一点点嘬着甜甜的雪糕,一边打量着展馆的外观,有些好奇:“这个展馆,看着怎么有点像游泳眼镜啊。”

“哈哈。”导游小姐姐哑然失笑。

她伸手取过文创雪糕的包装袋,指着上面的青铜面具图案问道:“那你有没有觉得,它其实更像这个面具的眼睛呢?”

“啊!原来如此!”

安夏恍然大悟,连忙请她仔细讲解一下。

导游见时间差不多了,干脆一边带着安夏往展馆走,一边认真介绍起来。

【自三星堆闻名于世以来,青铜面具上极具特色的眼睛便也成为了这里最著名的特征之一。

因此,新馆在设计之初便着重采纳了这一元素,使用了玻璃幕墙及青铜材质的遮阳板,与外墙象征着土地颜色的花岗石一同形成了三星堆极具魅力的“古蜀之眼”。

而新馆的方位在整个园区中也很有讲究,在新馆建设时也重新梳理了整个园区的参观动线……】*

说话间,二人走近洞穴一般的封闭外墙,从墙面底部距地面三米高的窄缝处“钻”进了展馆内部,正犹如走进了时空的缝隙中。

博物馆内部,明亮柔和的自然光被巧妙地引到了展馆深处,光影斑驳间,神秘庄严的氛围悄然被烘托了起来。

盘旋在中庭顶部、被设计成巨大环形玉壁样式的黄铜色环形灯具上,篆刻着来源于三星堆黄金权杖上神秘古朴的鸟形纹饰。

对应着老馆的“天眼”,灯具下方360度环绕的“时空螺旋”坡道则代表着“地眼”,分别呼应了古蜀人对天空与大地的崇拜与追寻。

天幕下,老祖宗们惊叹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虽然这几天已经跟着安夏见识了不少后世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但如此富有巧思、甚至连灯光的设计都蕴含着奇妙意义的炫技之作还是头一次见到。

一下子,所有的古代建筑大师,无论是真正的还是自诩的,瞬间全都兴奋了起来,竖起耳朵用心地听着导游的讲解,品味着新馆设计师们藏在展馆内每一个角落中的心血。

跟随着这些最大程度方便游客参观场馆的设计,他们慢慢正式进入到了今天最重要的参观行程,来到了展馆的序厅。

刚一进来,安夏的目光便越过了一片黑压压的头顶,所有的注意力被那幅巨大的世界文明地图全数吸引了过去。

导游小姐姐见状,会意上前,开始为她讲解起这幅地图。

【三星堆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年代距今4800—2800年左右。

而这幅图上标注的所有遗址,按目前的考古发现来说,有极大可能与三星堆文明存续的时期重合过。

比如位于美洲的玛雅文明,大约诞生于公元前10世纪,相当于中国的西周时期。16世纪时最后的传承者阿兹特克帝国被西班牙帝国消灭;

还比如位于南亚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最早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800年左右,最后于公元前1800年彻底崩溃;

以及位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经

历了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等时期的辉煌后逐渐衰落,大约在公元前539年被波斯人灭亡;

2本作者谯苏提醒您《带着老祖宗去自驾游![历史直播]》第一时间在.<a href=".co.co)(com)</p>

当然还有位于非洲的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于约7450年前,历经数千年璀璨,后期相继被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国家轮番占领。641年,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最终成为阿拉伯□□教的一个中心。

只有华夏文明——】*

“只有我华夏,”天幕下早有无数史官激动到涕泗横流,他们接过了导游的话,声音高昂洪亮,“代代薪火相传,绵延至今,从、未、断、绝——!!!”

镜头背后,安夏默默找出自己收藏夹里最喜欢的一首短诗,发在了直播间的公屏上——

(提示:请大家开下作话。)

作者有话要说

五千年前,我们和古埃及人一样直面洪水;

四千年前我们和巴比伦人一样铸造青铜;

三千年前我们和古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

两千年前我们和古罗马人一样英勇征战;

一千年前我们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

而现在我们正和美利坚人一较长短。

五千年来,我们一直坐在世界的牌桌上,

注视着一个又一个对手崛起与消亡。

(非常有感触的一首诗,可惜没找到具体的出处)

*1.这段参考了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公乘得守丘刻石”。

*2.资料参考自澎湃新闻《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不负又见,一眼千年丨塑强设计领先优势》

*3.文明古国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ps:朋友们不好意思,前几天行程安排太赶,太累了实在没时间码字,今天才终于稍微有点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