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鸠 作品

第157章 姚家父子

 离正月底还有小半个月的时候。

 而这些日子,姚菁笙也没闲着。不是用粟黍做成粥水、糕点进献给陛下,说是父亲家书中记载,乡里百姓常吃的做法;就是向皇帝求恩典,希望开春之后给皇子皇女开设“农”学。原话是——不求孩子真的学会农桑耕种,但希望他们知晓粮食得来不易,培养勤俭宽容的品行。

 别说,就这简单两步还真就走到皇帝的心里,比什么才情娇颜都管用。

 一时间,刚刚有了新主人广安宫成了宫里人人眼热的地方。数不清的珍品流水一样的搬进去。

 但这还不是最让人心惊的——

 “唔……呜呜……”

 王美人一走进启祥宫就听到了孩子的抽泣声,促使着她赶紧小跑过去。

 “怎么了?”

 来到李裎季住的偏殿,王美人抓住门口看守的宫女问道。

 那宫女看到王美人像是看到了救星,脸上又是心疼又是紧张,倒豆子一样地说:

 “还不是广安宫那两位。今天陛下称赞三皇子聪慧好学,校考优异,赐了笔墨纸砚下去。那可不是普通的砚,而是陛下登基时南海郡送贺进献上来的端砚。陛下甫一看见,就摆在了御书房里,日日批改时使用,到如今都第五个年头了,可见心爱。没想到,今日竟送到了广安宫去,这……”

 不怪这宫女又酸又气,就是王美人这没心没肺的听着,都觉得心头一跳。

 陛下赠予贴身之物,本来就让人眼红生忮,而这平时用于批改奏折的端砚更是在外人看来有着不同寻常的涵义——

 是鼓励,是赞赏,还是……承继?

 王美人不敢再想下去。

 宫女还在继续说:

 “广安宫的赏赐一传出来,我们娘娘就发了火。骂了二皇子一通,还罚他抄《孟子》不抄完不许出门。美人,你快劝劝吧。”

 王美人一听,提起裙子就朝正殿而去。

 一进门,她就看到秦愉坐在老地方,背靠菱花隔扇窗,手边是红木雕花小几,阳光从秦愉身后打进来,在她手中书页上印下窗棂的花样。

 “你!”

 王曼曼酝酿了一肚子火过来,但看到秦愉此刻波澜不惊的模样,一腔愤怒又被堵在喉咙里。

 她跺着石砖一路走到红木官帽椅旁,重重坐了下去。

 秦愉翻过一页书,似是没听到。

 王曼曼盯着她,张了张嘴,吸气、吐气、又吸气,才说:

 “现在皇子们都还小。二皇子不过七岁,三皇子也才六岁。就算陛下再喜欢三皇子,觉得他聪明,可一切都未成定数。再说了,陛下如今正值壮年,看样子再临朝四十年都行,你想那么多是不是太早了。”

 秦愉终于舍得给她一个眼神:“你觉得我不该罚他?”

 王曼曼眨眨眼。

 秦愉:“他不好好读书,整日贪玩胡闹。今日抽查他三篇《孟子》都背得磕磕绊绊,稀里糊涂。这我还不罚他?”

 王曼曼想说:学不好就学不好呗,难道人人都要当神童?这世上有聪明人,当然也会有傻子。小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可一想到自己这位朋友的性子,又把话咽了回去。

 秦愉这人她还不知道?

 一生只有“要强”二字,而且她不止是要强,她也真强。

 《诗经》《中庸》《大学》倒背如流不说,算术,诗词也不落下风。

 她不止要比其他女子强,她要比男子更强。

 王曼曼记得未出阁前,与秦愉一起去游玩宴饮,席中不管是飞花令还是羯鼓催诗,秦愉都是碾压众人,拔得头筹的。

 小时候,王曼曼常对秦愉感叹“岂无男儿志,奈何着钗裙。”

 但现在,她再也不敢说这样的话了。

 就在王曼曼犹豫该说点什么的时候,秦愉把书合起,发出“啪”的一声

 “说起这个,广安宫里发生什么我倒不在乎,我在乎的背后布置这一切的人。”

 “哈?”王曼曼疑惑。

 秦愉瞥她一眼:“就姚菁笙那兔子样,背后没人指点,再给她一百年都成不了精。”

 王曼曼:“你是说,她做的这一切都是有人教她的?那人是谁?”

 “除了那位,还能有谁?”秦愉反问。

 她嘲讽地说:“看来我们的贵妃娘娘被禁了足,也不闲着。”

 被称为“不闲着”的贵妃娘娘,今天也没有闲着。

 “娘娘,果然不出您所料,陛下对于姚充容颇为满意。刚刚,姚充容身边的喜鹊,借去御膳房要瓜果还问小桂子,娘娘有什么新的指示。”

 小桂子是梅瑾萱在御膳房安的钉子之一,这次就是由他向姚菁笙传递消息。

 “什么都不要再干,如往常一样,做汤绣花、种地也行。就是不要再往皇帝身前凑。”梅瑾萱抱着一个铜鎏金花海戏蝶手炉,慢悠悠地说:“过犹不及。一次两次,陛下觉得新鲜,甚至觉得姚菁笙突然改变是为其父亲助力,可等到第三次他就该起疑了。”

 这些年,梅瑾萱在别的方面可以说毫无建树,可对于李惑心思的把握绝对是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