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金丹三重境

 第114章 金丹三重境 

 金丹三重境!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体内那颗金丹愈发凝实,每一次旋转,都牵引着磅礴的力量流遍四肢百骸。a?精.?#武¢$?小&说?网]x *`[首?$发%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不依附于任何人,不仰仗任何权势。 

 人间皇权,终有尽时。唯有己身伟力,方能横渡虚空,踏碎星河。 

 他想到了李渊,那位九五之尊待他确实极好,几近掏心掏肺。但萧羽心中明了,自己绝无可能去臣服于李建成或李世民。 

 罢了,走一步看一步。日后,若天命真在李世民,自己便保他血脉不断,也算了结了与李渊的这段父子恩情。 

 “笃、笃、笃。” 

 门外传来管家恭敬的声音:“侯爷,陛下与国公已备好早膳,请您移步。” 

 …… 

 饭桌上,气氛融洽。 

 萧羽的目光落在韦仙翁身上时,没有半分惊讶。眼前这个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仿佛正值壮年的“韦国公”,与昨夜那个老态龙钟的身影判若两人。 

 他看向李渊,李渊回以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一切,不言而喻。 

 “萧羽,此地清净,日后若得闲暇,可多来此地。你与仲父,多探讨一番政务,必有裨益。”李渊主动开口,言语间已将萧羽放在了与韦仙翁同等的位置。 

 饭后,李渊便决定动身返回长安。 

 韦仙翁虽有万般不舍,却也知国事为重,并未挽留。他亲自将二人送至府外,躬身行礼,目送着那架并不起眼的銮驾缓缓离去。 

 直到车马消失在街道尽头,韦仙翁才直起身,眼中尽是感慨。 

 这位陛下,已经褪去了李阀之主的影子,真正成了一位懂得取舍与隐忍的君王。而那个年轻人,萧羽,他便是这位君王手中,最锋利,也最值得托付的利刃。 

 有此子在,大唐国祚,可延百年! 

 …… 

 返回的銮驾上,气氛比来时更加亲近。 

 “萧羽,你可知仲父为何要假死避世,藏于这无名小城?”李渊的声音,带着一丝沉重的叹息。 

 不等萧羽回答,他便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当年朕初登大宝,根基未稳。而仲父,德高望重,在隋末便是天下名士,受万民敬仰。他的存在,对朕而言,既是助力,也是隐患。若有心怀不轨之人,以他为旗,振臂一呼,天下必将再生动荡。£秒:#章^节\′?小?说¤xt网ˉ \?无u?·错=内¤<容e}?” 

 李渊的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愧疚与感激。 

 “是仲父,他自己选择了‘死亡’。他自愿舍弃一生清誉,背上欺世盗名之罪,隐于这暗无天日之处,只为给朕,换来一个稳固的江山。” 

 萧羽心中微动。 

 他终于明白,为何李渊对韦仙翁如此敬重。这不仅是长辈,更是以身铺路的恩人。 

 “待天下一统,四海归心,便再无人能动摇陛下的江山。”萧羽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到那时,您便可昭告天下,为韦公恢复名誉。” 

 “恢复名誉?”李渊苦笑一声,“谈何容易。帝王之令,朝令夕改,乃是大忌。” 

 “寻常帝王,自然不可。”萧羽看着他,一字一句,吐出了四个字。 

 “千古一帝。” 

 李渊的身躯,猛地一震! 

 “何为千古一帝?” 

 “横扫六合,一统八荒,书同文,车同轨,立万世之基,开万代太平!其功绩,超越三皇五帝,其威望,亘古烁今,无人可及!”萧羽的声音,仿佛带着一种魔力,在小小的车厢内回响,“这样的帝王,他的意志,便是天意,便是历史!他的话,谁敢质疑?谁又配质疑?” 

 李渊的呼吸,瞬间变得急促! 

 他那双属于帝王的眼中,熄灭的火焰被重新点燃,并且燃烧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炽烈! 

 千古一帝! 

 他从未想过,在皇帝之上,还有这样一个足以令山河失色的称谓! 

 是啊!若能成千古一帝,他便能以无可匹敌的威望,为霜华正名,为韦仙翁洗刷冤屈,更能光明正大地,将萧羽立于万万人之上! 

 李渊紧紧握住了双拳,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看着萧羽,眼中是前所未有的坚定与炽热。 

 萧羽……等着朕。 

 朕,定要成为那千古一帝! 

 届时,朕要让这日月山河,都见证你们母子,应得的荣耀! 

 銮驾飞驰,车厢内却异常安静。 

 李渊不再是那个沉浸于往事与愧疚的父亲,他靠着软垫,双目微闭,但萧羽能清晰地感觉到,他身上那股属于帝王的气运,正在发生着某种剧烈的蜕变。 

 它变得更加凝实,更加霸道,仿佛要与整个大唐的国运拧成一股,冲天而起。#;?小d.说=,宅?? |=无+′°错_内2_容? 

 “千古一帝……” 

 李渊的嘴唇微微翕动,无声地念出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

,已经成了他新的执念,也是他余生要走的道。 

 萧羽没有打扰他。他知道,一颗沉寂的雄心,已经被彻底点燃。而点燃它的,正是自己。 

 …… 

 当銮驾再次驶入长安城时,萧羽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街道上的巡逻禁卫,比往日多了一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刚入宫门,禁卫统领张恭便脸色凝重地迎了上来。 

 “陛下,出事了。” 

 太极殿内。 

 李渊高坐于龙椅之上,面沉如水。下方,以当朝御史大夫、太原王氏的家主王修为首,数十名官员昂然而立。 

 在他们身后,李建成与李世民也被特许旁听,脸上带着各不相同的神色。李建成是毫不掩饰的幸灾乐祸,而李世民则眉头紧锁,目光在王修与龙椅上的父亲之间来回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