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秦王李世民
张彪不再停留,向着主军营走去!” 他要立刻去见丘行恭将军!
将萧羽的情况,原原本本地汇报上去!
这不仅是为大唐发现人才,更是他张彪平步青云的绝佳机会!
看着张彪匆匆离去的背影,萧羽嘴角微微勾起。
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计划进行。
……
与此同时。
千里之外,大唐都城,长安。
朱雀大街宽阔笔直,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一派繁华景象。
层层叠叠的坊市鳞次栉比,飞檐斗拱的楼阁此起彼伏。
而在长安城的最北端,坐落着威严的宫城。
高大的宫墙,厚重的城门,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太极宫。
大唐的政治中枢,权力核心。
此刻,在太极宫东边深处的一座殿宇内,秦王府邸。
一道身着常服,却依旧难掩威严的身影,正负手立于窗前。
他的目光,并非投向窗外的宫苑景致。
而是凝视着面前一张巨大的沙盘。
沙盘之上,山川河流,城池关隘,纤毫毕现。
正是中原及周边诸国的地理形势。
男子的手指,在沙盘上缓缓划过。
从关中沃野,到中原腹地,再到江南水乡,塞北草原……
他的眼神深邃。
眉宇间,是挥之不去的雄才大略,和睥睨天下的气魄。
此人,正是当今皇帝李渊亲封的秦王,李世民!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陇西浅水原的区域,眉头微蹙。
天下未定,强敌环伺。
统一之路,依旧漫长而艰险。
脚步声轻轻响起,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房玄龄躬身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卷文书。
“殿下。”
李世民没有回头,声音平静:“何事?”
“启禀殿下,是关于新募兵勇的初步简报。”房玄龄恭敬地回答。
李世民的目光依旧停留在沙盘上。
“可有值得留意之人?”
房玄龄略一沉吟:“各地募兵还算顺利,只是……”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
“只是晋阳那边,丘行恭将军送来一份加急军报,提到一个新兵,颇为……奇特。”
“哦?”李世民终于转过身,眼中露出一丝兴趣。
能让丘行恭特意加急汇报一个新兵?
“说来听听。”
房玄龄展开文书:“此人名为萧羽,刚入伍三天。”
“入伍第一夜,便带领同村新兵,反击了前来‘下马威’的老兵,将对方十数人全部打伤。”
李世民眉毛微挑:“有点胆色。”
“这还不算。”房玄龄继续道,“次日,都尉张彪欲惩戒,此子竟当众放言,要当校尉。”
“张彪与其立下三日之约,令其率五十新兵,接受其余十九队新兵的车轮挑战,胜则擢升。”
李世民嘴角勾起一抹弧度:“这张彪,倒也懂得激将。”
“结果如何?”
房玄龄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结果……萧羽率队连胜七场,逼得剩余队伍尽数认输。” “更在阵前,与一名以勇力著称的老兵队正单挑,将其轻易击败。”
“最终,拔得头筹。张彪已依约上报,破格擢升其为新兵营校尉。”
殿内再次安静下来。
李世民手指轻轻敲击着沙盘边缘。
三天,从新兵到校尉。
车轮战,击败老兵。
这绝非寻常新兵能做到。
此子我大唐开国以来新兵营第一人!
“此子,什么来历?”李世民问道。
“据报,只是晋阳边境三里村外来户,此前并无从军经历,也无名师指点。”房玄龄答道。
外来户?
李世民眼中的兴趣更浓了。
“匹夫之勇,还是将帅之才?”
房玄龄道:“丘将军在军报中提及,此子不仅武勇过人,且临阵指挥颇有章法,进退有据,还能鼓舞士气,似懂兵法韬略。”
“懂兵法韬略?”李世民看向房玄龄,“玄龄,你怎么看?”
房玄龄沉吟道:“若丘将军所言不虚,此子确有培养价值。”
“乱世之中,英雄不问出处。”
“我大唐欲定鼎天下,正需这等不拘一格的人才。”
李世民点了点头,目光再次回到沙盘。
“一个新兵校尉,还不足以影响大局。”
“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参天之木,始于萌芽。”
“给丘行恭回信,让他多加留意,好生观察。”
“若此子确是可造之材,可适当予以磨砺和机会。”
“是,殿下。”房玄龄躬身应道。
李世民摆了摆手:“下去吧。”
房玄龄悄然退下。
殿内,只剩下李世民一人。
他的目光,重新落在那广袤的沙盘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