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痕检局限性
2006年11月3日,上午八点四十分。省公安厅刑侦技术培训中心大礼堂。
能容纳三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
来自全省各地市、县局的刑侦技术骨干、分管刑侦的副局长、刑警队长们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烟味和低声交谈的嗡鸣。
主席台上方悬挂着红色横幅:“全省刑侦技术实战应用培训班”。
省厅刑侦总队总队长周友坐在台中央,两侧是几位副总队长和特邀专家。陈默坐在专家席最右侧,面前放着厚厚的讲稿和几份物证照片。
周总队长简单开场后,直接进入正题:“……当前刑事犯罪呈现新特点,对我们的勘查技术、证据固定、分析研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基层技术力量,如何利用现有条件突破瓶颈,是本次培训的重点。”
他侧身示意:“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山泰警院陈默教授,结合近期成功侦破的‘10·14云溪清溪村灭门案’及带破的‘2004平山县石板坡村故意杀人案’,为大家讲解《2006年基层痕检的局限性与突破方法》。”
“大家欢迎。”
掌声中,陈默走到发言席,打开投影仪,第一张ppt是清溪村周德海家被暴雨冲刷后的院子照片。
“这是我的讲稿提纲,”陈默扬了扬手中几张手写笔记,“没有太多理论,主要讲案子,讲问题,讲我们当时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他切换ppt,出现三行字:
一、2006年基层痕检的三大局限
二、人工补位:土办法也能破大案
三、未来的关键:设备升级与思维升级
“先说局限。”陈默语气平静,“我总结了三方面,不全,但很现实。”
“第一,设备落后。”他放出一张照片,是云溪县公安局技术科的实验室。
一台老旧的指纹比对仪摆在角落,漆皮剥落,屏幕狭小。“这是云溪县局最好的痕检设备,2001年配的,比对速度慢,容错率低,模糊指纹处理能力很有限。”
他又放出一张图:“这是省厅2005年下发的《全省刑侦技术装备统计表》。截至2006年10月,全省132个县级公安局,配备新一代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不超过20个。”
“大部分县局,像云溪一样,还在用老式人工比对仪。”
台下响起一片低语,不少来自县级局的民警点头。
“dnA检测就更不用说了。”陈默继续道,“云溪县局没有dnA实验室,所有生物检材必须送省厅。常规流程,从送检到出报告,最少七天。如果遇到疑难样本或排队,半个月也是常事。”
他看向台下:“‘10·14案’中,我们在柴刀柄上提取到皮屑,在汪正国弟弟家找到他穿过的内衣提取dnA样本。送省厅,加急,也花了四天时间。”
“这四天,嫌疑人可能在继续逃亡,也可能再次作案。”
“第二,现场保护意识不足。”ppt切换到清溪村案发现场初期照片。院子外围着不少村民,民警拉起的警戒线范围太小,地面脚印杂乱。
“案发后,第一批赶到的是派出所民警和村干部,缺乏专业现场保护知识。不少村民挤进来看热闹,踩踏了院墙外围的泥地——那里本来可能有更清晰的逃跑方向脚印。”
他又放出一张“2004平山案”的现场照片复印件,更加模糊:“平山县局当年出现场,连警戒线都没拉全,现场脚印提取不完整,只有一枚相对清晰的胶鞋印做了石膏模型。”“如果当时保护得好,提取到更多痕迹,也许不用等到2006年才并案。”
台下不少老刑警面露惭色,有人低声对同事说:“咱们那儿也差不多……”
“第三,技术人员缺乏‘细节联想能力’。”
陈默强调,“这不是批评,是普遍现象。基层技术员往往忙于出现场、提取、送检,缺乏系统培训和案例积累,容易就事论事,看不到痕迹背后的逻辑。”
他举例:“‘10·14案’初期,技术队提取到了胶鞋印,也记录了是42码‘农田牌’,但报告里只写了‘提取到鞋印一枚’,没有进一步分析磨损特征。”
“是我去了之后,追问‘这鞋印有什么特别’,技术员小刘才仔细看,发现前掌外侧和后跟中部磨损严重,还有一个细微豁口。”
“就是这个豁口,后来和平山县案石膏模型上的特征完全吻合,成为并案的关键依据之一。”
他停顿一下,让台下消化:“同样,窗框上那半枚指纹,一开始只做了常规入库比对,没重视其磨损特征。后来发现磨损严重,有平行划痕,才推断出嫌疑人可能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缩小了排查范围。”
“所以,设备落后、保护不足、思维固化——这是2006年基层痕检面临的三大现实局限。”陈默总结道,“但局限不等于绝望。下面我讲第二部分:人工补位。”
ppt切换:“人工补位:土办法也能破大案”。
“没有先进设备,我们就用土办法。没有监控,我们就用腿跑。没有数据库,我们就用脑子记。”陈默说,“‘10·14案’就是例子。”
“第一,痕迹固定。”他放出技术队员在暴雨后用石膏灌注鞋印的照片。“暴雨破坏了大部分痕迹,但我们在院墙外一处相对干燥的泥地里,找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鞋印。”
“我们立即用石膏翻模——这是最老套但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这个模型,后来和平山县的模型比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