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没有意外才是意外
如果用这种新型的陶瓷来做生意,肯定能大赚一笔。
夏晏清微微一笑:“如果是用来挣钱的话,我们的技术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制陶工人。”
白先生听了夏晏清的解释,心中的疑惑,也终于解开了。
她抬头看着夏晏清,“二婆婆真的有陶瓷产业的想法?你刚才说的那个玻璃,到底要不要继续?”
“当然,我们要先完成陶瓷之类的东西,然后才是玻璃。”夏晏清斩钉截铁地说道。
她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心秀就留在这里,下午,你和张家大嫂,还有心秀和巧儿,再做一次。先把火焰降下来,然后再看情况。”
“好的,夫人,你就不用担心了,我会盯着你的。”白先生点了点头,然后又有些惊讶的说道:“你怎么会那么着急?”
“是啊,早点测试完,我就放心了。”
她没有说,做好了瓷器,就是为了回去跟家里人说和。
如果她跟王晰说了这件事,王晰肯定会跟王韬夫妻说的。
以王韬与袁氏的聪明,绝不会允许家中有任何不稳定的因素,必然会向自己的爹娘告状。
这个时代的女子,如果不是实在没活路,是绝对不会提出离婚的。嫁给离家的女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没有前途的。
夏珂与姜太太,哪怕是出于对她未来的考虑,也不会放任她胡搅蛮缠的离婚。
玻璃的利润要高一些,不过她现在还没准备卖出去。再说了,想要取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些新奇的陶器、陶器,都是她向家里人炫耀的资本,也是她今后的人生支柱。
她要用这个来向爸妈哥哥们表明,就算她和离会让她的身份一落千丈,以后再也找不到人了,但她依然可以自食其力,过上好日子。
她不得不担心,柳夫人和袁氏,应该是打算去夏家谈一谈这件事。
不出意外,她的家人肯定会把她叫回来的。
------------
等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所有的瓷器都做好了。
这次做的菜,质量还算可以,可白先生和他的妻子,还有孩子们,却都累得不行。
事实上,夏晏一早就开始考虑,要不要招募更多的人。
不管是王氏一族,还是夏珂梁家,都算不上什么钟鸣鼎食之流,因此,也没有多少陪嫁丫鬟。
秋月苑里的侍女倒是有,但想要把她们搬出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是现在,她每次做陶瓷的时候,都会让自己的贴身丫头去客房里帮着做,惹得嬷嬷不高兴,还训斥了她几句。
她很担心,但是她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现在这种情况,也就是休息几日,让所有人都放松一下。幸好,他炼制了一些像样的瓷器,暂时还能应付。
夏晏清吩咐大壮的妻子,让张大壮联系可靠的媒人,若是有能干的姑娘,给她捎个口信,她再给她挑几个。
白先生也觉得自己的手下不够,但夏晏清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因为夏晏清一向胸有成竹,白先生并没有在她的命令下多说什么。
等大壮老婆走了,白先生又补充了一句:“我们每个小院都有自己的规矩,夫人要见夫人和大夫人,我们也不能随便给他们送丫鬟。”
夏晏清微微一笑:“这个简单,明天我便会跟我娘和嫂子说一声。秋月苑自是不用再多人了,但这位公子的生活,却缺了个照应。至少,院子里需要一个人打扫,一个人看门。”
“……”白先生顿时又好气又好笑,敢情他还想借着自己的名义办事,“我这边还有个叫巧儿的姑娘呢!大壮的妻子,偶尔也会过来帮我们。”
夏晏清站了起来,道:“她们两个跟我一起烧制瓷器,并不是你们的人。这件事情不急,你休息一下,我先做些泥胎出来。”
说到这里,夏晏清也是一脸的尴尬。
她在学校的时候,确实有一门手艺课程,不过,他们家的生活环境并不好,所以用的颜料并不多,所以,她从来没有缺过一堂课。而且,在课堂之外,她还带着几个小伙伴,做了不少有趣的东西。
再加上工作的时候,对彩塑之类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现在,她做的这些东西,一点都不好看。
幸好有个手艺好的师傅,不然,即便烧制出来的瓷器,估计也是粗陋不堪,没有半点灵性与美观可言。那就是贻笑大方了。
作为一个接受了十多年知识的人,她虽然比不上古代人,但也不会落后得太多。
如今,她最擅长的就是如何制作出不同造型的陶瓷和玻璃,这方面,她需要多花些心思。
她想要两个机灵能干的姑娘,从这一刻起,就能训练出一些有本事的手下来。
说到手艺,巧儿的年龄是最小的,但在白先生手下,她却是最好的。倒是心秀和心淑她们,毕竟是在大户人家长大的,干这种活还不如她们。
翌日清晨,夏晏清依旧准时到了宣北厅,袁氏本该到的时间到了,可袁氏人并不在。
不光是袁氏,连柳家的小姐都不见了。
“二奶奶来的不是时候,太太和老太太出去见客了。”晋华赔笑着回了一句,守在门口。
夏晏清站在玄北殿的小院中,望着天边的朝阳,走到屋檐下的树荫下,小心翼翼地看向晋华,“晋华妹妹,你和你嫂子,都在哪个房间?”
今天上午,林梦雅去见过柳太太,可那对夫妻,却并没有要出去的意思。
稍微有点文化的家庭,如果没有紧急情况,不管是来做客的,还是来做客的,都要提前好几日送请帖。
因此,这件事不可能是一时兴起,但他们并没有告诉她。
再说,王氏一族有两位媳妇,柳家的媳妇却只有一位,这算怎么回事?夏晏清眨了眨眼睛,这两个丫头不会真的跑到夏家告状去了吧?
晋华听见她这么一问,立刻弯下腰来,道:“二奶奶,我可受不起。老夫人和老夫人要走的时候,老夫人不在,老夫人只是让丫头们守着,并没有多说什么。你若是有什么事情,不妨进去坐下稍等片刻,这么晚了,我想老太太和老太太也不会在外头多呆。”
“原来如此。”夏晏清看向晋华,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我的确有一件事要处理,但你不用担心。娘和嫂子都出去了,我也该回去了。”
这也太离谱了吧?老太太和管家袁氏外出,也没跟丫鬟说一声,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如果出了什么事情,他们根本就找不到人。
这两个女人,十有八成九都在夏二房。
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内,他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夏晏清摆了摆手,和心秀一起离开。
…………
柳夫人,袁氏,还有姜夫人,都在夏柯家中聊得差不多了。
柳夫人对姜夫人也没藏着掖着,从王晰和她的婚礼,到王晰的追求,她几乎都告诉了她。
只是王晰拿着徐清慧的画骗了夏晏清,但柳夫人和袁氏都很识趣的没有说出来。
因为王晰和夏晏清私下里已经达成了协议,谁也不会说出去,所以王家人也就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王晰和徐清慧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丧心病狂。这件事情如果顺利进行,不仅会让一个少女失去青春,更会让夏晏清的人生毁于一旦。
没有了这个话题,一切都成了夏晏清一个人的问题。
在这个年代,丈夫才是最重要的。
夫君也没犯什么大错,也悔悟了,主动示好,想要修复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他的夫人,将他挡在了门外。这样的事情,不仅是男人的耻辱,更是女人的耻辱。
姜夫人将整个经过都说了一遍,让柳夫人在家里过得更好,她还特意向她和柳夫人道歉。
“你也知道,这丫头以前受的教育不多,也就是不习惯京中的世家礼仪,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不是她的性子。希望你们能理解她,让她多学习一下京中的礼节。”
柳夫人谦卑的说:“我们都明白,晏清自是个不错的姑娘,就是跟明玉有些小别扭,但也没什么不好的。再说了,都怪晰雨那天没办好,把他气坏了,我也挺过意不去的。”
袁氏在一边微笑:“我们此来,一是向你道歉,二是让你帮着说服她。晰雨是个容易害羞的人,被二嫂这么一说,也没脸回嫂子的屋子了。我娘也跟我说了,但她不肯说,所以我就来找你了。”
夏家两位媳妇也在场,见场面一面倒,夏梓堂的媳妇高氏便微笑着说道:“劳烦二位太太和二位太太了,这件事情好办,我们去把二嫂叫过来,问问她的意思。我还能说服她,让她活下去。”
柳夫人微微一笑:“不错,或许晏清可以向我们的家人倾诉,我们也可以了解她的想法。那就麻烦你们了。”
------------
姜夫人陪着王家的媳妇,心情沉重地回到了自己的小院。
三人都安静地坐在房间里。
沉默了一会儿,姜夫人低声道:“也不知道晏清现在怎么样了,我很担心她。你去通知一下王家人,把晏清叫过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她略一沉吟,又道:“李嬷嬷身边的人,我都是选的,都是能干的。谁能想到,晏清成亲了那么久,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这些人,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我真的看走眼了!”
姜夫人嘴上说得很平静,可眉宇间的担忧,却是显而易见的。
杨氏与高氏面面相觑,她们都清楚,自己的姑姑失踪了这么多年,爹娘和夫君都很担心。
现在,她的姑姑才成亲三个多月,就扬言要和丈夫离婚,还要休书。他当然不会放心。
杨氏拿起秋纹送来的茶杯,递给姜夫人,安慰她:“娘,您别着急,情况可能还好。就像你说的,你专门挑选了李嬷嬷,可她并未向我们家报信,相公还向白大人打听,他也说她一切都很好。
此事必有蹊跷,你先行传书到王家,等她回去之后,我再做定夺。”
高氏也安慰道:“嫂子,你说的对。媳妇觉得,自从嫂子嫁过来以后,就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好说话了。我姑姑是内院外院的嫁妆,哥哥又找了个教书先生,如果她处境不好,肯定会说出去的。”
两人安慰了几句,姜夫人这才放下心来。
柳夫人去了夏家之后,夏晏清就得到了母亲的传讯,让她回家一次。
夏家派来的,是张嬷嬷,她是江夫人身边的人。
柳夫人命人将张嬷嬷迎入宣北厅的会客厅,一番客套之后,夏晏清才来。
张嬷嬷把自己的目的告诉了两位,她的小侄子和小侄女很想念她,姜妈妈让她回家一次。
这是两家早就商议好的事情,柳太太满脸笑容的同意了。
夏晏清微微一怔,旋即大喜,站了起来,单膝跪地,朝着柳夫人行了一礼,连声道:“谢过母亲”。
张嬷嬷带来了夫人的命令,不但让夏晏清回家,还把她叫了回来。而且,她也想知道,她在夫家的情况怎么样。
从夏晏清进屋到现在,她一直都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哪里像是在跟夫君吵架,生活不能自理?
张嬷嬷虽然惊讶,但也松了口气,不管王夫人和周夫人去夏家是为了什么,她都无所谓,只要她没事,她不会伤心,也不会太过憔悴。
…………
在杨氏和张嬷嬷的安慰下,在看到闺女安然无恙后,姜夫人放下心来,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她的归来。
夏晏清回家的那一天,夏家除了姜夫人外,还有夏珂和她的儿子,都请了个长假,等着她回家。
姜夫人子见夏珂来了,也不好意思丢下自家夫君,便在门外等候。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夏珂,在夏家家主府的雍和院中,焦急等待着侍女的禀报。
夏梓希和夏梓堂都是夏晏清的同龄人,没有太多的拘束,考虑到她在夫家的情况,也就随儿媳出了二门。
夏晏清说她半个时辰前就会回来,早在半个时辰前,丫鬟就来禀报,说她的祖母已经到了,她的马车也到了。
这个时候,夏梓希等人还在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