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万事开头难

 第二天清晨,天际泛起鱼肚白,一抹朝霞刺破薄雾,缓缓铺展。  王家庄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仿佛披着一层轻柔而贫瘠的白纱。 

 晨光勾勒出村庄模糊的轮廓,低矮的茅草屋顶错落着,偶有几缕炊烟歪歪扭扭地升起,带着清晨特有的柴火与湿土混合的气息。 

 鸡鸣声、犬吠声,此起彼伏,打破了山野的宁静。 

 林凡一行人收拾妥当,动作麻利。 

 吱呀一声,破旧的庙门被推开。 

 清晨的凉风带着山野的草木味扑面而来,驱散了残余的睡意。 

 他们踏上了村里那条泥泞的小路。 

 马和马车都留在了庙旁,赵四尽职地看守着,时不时拍打一下车辕上的露水。 

 林凡则带着李剑仁、李灵儿还有王二进村。 

 王二背着鼓鼓囊囊的干粮包袱,走在最前面探路,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山野小曲,脚步轻快,精神头十足。 

 林凡走在队伍中央。 

 脚下的布鞋踩在泥泞里,偶尔发出轻微的“啪嗒”声响。 

 一夜休整,他脸上的疲惫消散不少,但那双眼睛里,却沉淀着更深的思虑。 

 今天的摸查,不仅仅是数人头。 

 他要弄清楚,这王家庄的适龄孩童到底有多少。 

 更要紧的是,要探探村民们心底最真实的想法。 

 他们愿不愿意,舍不舍得,让孩子离开田埂和羊群,去握那陌生的笔杆。 

 这一步,关系到学堂能否真正落地生根,至关重要。 

 李剑仁在林凡耳边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废话’。 

 林凡楞是一句话也没有听进去,他的目光锐利地扫过路旁那些稀疏、贫瘠的田地。 

 田垄歪斜,土色发黄,里面种着的,大多是些耐旱、产量却极低的杂粮作物。 

 他眉头微蹙,语气里带着闯荡江湖之人少有的感慨。 

 李剑仁注意到林凡的目光一直注视着田里,随后李剑仁改变话题。 

 “林兄,你瞧瞧这地界儿,是真的穷啊。” 

 李灵儿也附和道:“是啊,这田里种的玩意儿,收成怕是低得可怜。” 

 “也难怪这里的娃儿,连个摸书本的机会都没有。” 

 林凡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不远处,一个佝偻的身影正在田边费力地劳作,像是一截枯老的树根扎在土地里。 

 他轻轻点头,声音有些低沉。 

 “是啊,穷则思变。” 

 “可这里的百姓,似乎连改变的念头,都被贫穷磨灭了。” 

 “我得亲眼看看,亲耳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咱们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一厢情愿。” 

 李灵儿看了林凡一眼。 

 那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她声音轻柔,却带着一股穿透力。 

 “林县令,你这颗心,倒是真沉得下来。” 

 “若是换了旁的官员,到了这等鸟不拉屎的地方,怕是早就嫌麻烦,随便应付几句便回去了。” 

 林凡闻言,露出一抹略带自嘲的笑,摆了摆手。 

 “灵儿姑娘过奖了。” 

 “我这人,旁的本事没有,就是有点轴。” 

 “认准了的事,总得伸伸手,试试看能不能成。” 

 几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前行,脚下的路也渐渐变得宽阔些。 

 很快,他们便来到了村子的中心地带。 

 一座低矮破败的祠堂孤零零地立在路旁。 

 墙壁斑驳,露出里面黄色的夯土,屋檐下悬挂着几块字迹模糊、油漆剥落的破旧匾额,在晨风中微微晃动。 

 祠堂门口的空地上,聚集着七八个穿着粗布麻衣的村民。 

 他们袖着手,或蹲或站,正围在一起低声交谈着什么,脸上带着惯有的麻木与愁苦。  看到林凡这一行人,特别是看到了李氏兄妹佩带有刀剑后,村民们的交谈声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