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爱吃草 作品

第三章 神奇“肥皂”惊众人

 第三章 神奇“肥皂”惊众人林凡亲自带头清扫街道的举动,如同一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平静甚至有些麻木的马头县城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最初的两天,效果是显著的。 

 在县令大人‘以身作则’的威慑和榜样作用下,衙役们虽然心中嘀咕,却也不敢公然懈怠。 

 县衙门前那条主街,以及相邻的几条小巷,确实肉眼可见地干净了不少。 

 乱倒垃圾的现象大为减少,连带着空气似乎都清新了些许。 

 然而,陋习的根除,远非一朝一夕之功。 

 到了第三天,当林凡没有再亲自“督战”,而是将监督任务交给了王明,可想而知,没有了林凡的监督,松懈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有些衙役开始磨洋工,清扫范围缩水,动作也逐渐敷衍起来。 

 而一些习惯了随手丢垃圾、泼污水的居民,见风头似乎过去,便又故态复萌。 

 王明倒是尽职,板着脸巡视呵斥了几次,抓住两个乱倒垃圾的罚了几文钱,公示于众,才算勉强维持住局面。 

 但他私下里也向林凡抱怨:“大人,此法虽好,恐难长久,百姓积习难改,衙役亦有怨言,长此以往,怕是……” 

 李文更是冷眼旁观,甚至有意无意地在一些场合散布些风凉话,说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烧过了也就熄了” 

 、“芝麻小事,耗费人力,非为政之道” 

 等等。 

 林凡对此心知肚明。 

 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从来不是靠一腔热血和三分钟热情就能完成的。 

 他一边让王明继续严格执行清洁条例,对屡教不改者加重处罚,一边也在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环境卫生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卫生习惯,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扫地是不够的。 

 他需要一个更有力的清洁卫生武器。 

 这个武器,就是肥皂。 

 这天,处理完几件紧急的公务,林凡屏退左右,只留下老仆林忠。 

 “林忠”林凡看着眼前这位忠心耿耿的老仆,认真地说道,“这几日推行清洁条例,你也看到了,街道干净了些,但百姓的个人卫生,依旧堪忧,我见许多人,尤其是孩童,手上脸上都污垢不堪,衣物也多油腻,长此以往,极易滋生病疮,乃至引发疫病,还有就是有些商贩方便完连手也不洗一下,直接触碰售卖之物,卫生情况简直是令人堪忧啊。” 

 林忠叹了口气:“大人说的是,穷苦人家,哪有那么多讲究?平日里洗漱,不过是清水擦把脸,搓几下,遇到油污重的,就用些皂角搓搓,但也洗不干净,至于病痛……那更是听天由命了。” 

 皂角,林凡知道,是古代常用的一种天然清洁剂,去污能力有限,尤其对油脂效果不佳。 

 “清水洗不净油污,皂角力有不逮。” 

 林凡缓缓道,“我在一本……古籍上看到过一种方法,可以制作出一种去污能力极强的‘洁净之物’,或许可以改善此状。” 

 他只能再次祭出“古籍”这个万能的借口。 

 “哦?竟有此等神奇之物?” 

 林忠好奇地问道。 

 “嗯,其制作需要些材料。” 

 林凡开始口述,“你去帮我寻些东西来。一是干净的猪油或者牛油,越多越好,可以去屠户那里收。二是……草木灰,要烧透的硬木灰,尽量干净,不要混杂泥土。” 

 林忠虽然不明白林凡要这些油腻腻的肥油和不起眼的草木灰做什么,但出于对林凡莫名的信任,他还是恭敬地应下:“是,大人,老奴这就去办。” 

 林凡又叮嘱道:“此事暂不要声张,另外,去后院寻一处僻静的空置小屋或棚子,再找一个大铁锅,几只木桶,还有一些长柄的木勺。” 

 林忠一一记下,便匆匆离去。 

 接下来的两天,林凡除了处理日常公务和亲自整理之前的账目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后院那间临时腾出来的、充当“实验室”的破旧柴房里。 

 林忠办事得力,很快就收集来了不少猪油和干净的草木灰。 

 林凡指挥着林忠,先将草木灰倒入大木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后静置。 

 这是为了沥出其中的碱性物质——主要是碳酸钾。 

 古法制碱,效率低下,但原理是相通的。 

 林凡凭借着前世的化学知识,耐心地指导着林忠操作,反复过滤、沉淀,尽可能提高碱水的浓度和纯度。  他甚至用一根鸡毛测试碱水的浓度——这是古人判断碱性强弱的土办法,大致能用。 

 “大人,这碱水……闻着好生刺鼻,碰到手上还有些烧灼感。” 

 林忠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有些担心。 

 “这便是关键所在。” 

 林凡解释道,“此物性烈,能与油脂反应,生成那‘洁净之物’。操作时务必小心,切不可入口入眼,沾染皮肤需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 

 他一边说,一边示范着如何安全操作。 

 接下来是处理猪油。 

 将收集来的猪油放入大铁锅中,用文火慢慢加热融化,并撇去其中的杂质。 

 一股浓烈的猪油味弥漫在小小的柴房里。 

 一切准备就绪,最关键的一步开始了——皂化反应。 

 林凡让林忠烧旺灶火,将融化的猪油保持在一定的温度。 

 然后,他亲自拿起一个长柄木勺,舀起过滤好的碱水,缓缓地、少量多次地加入到滚烫的猪油中,同时用另一把长柄木勺不停地搅拌。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技巧的过程。 

 碱水加入太快或太慢,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反应失败。 

 柴房里,只有灶火燃烧的噼啪声,以及林凡均匀搅拌发出的“哗啦”声。 

 林忠在一旁紧张地看着,大气都不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