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3章

 当日,温体仁领衔内阁辅臣向崇祯上了一道奏折,彻查刑部监。  折子一递上去,崇祯立即准了。 

 第二天,内阁、内廷、都察院、大理寺联合巡案刑部监,却唯独撇开了刑部的人。 

 早在昨日崇祯离开之后,就命令东厂的人接手了刑部监,倒也没有发生什么‘官员暴毙’的事情。 

 一场声势浩大的刑狱清肃行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刑部尚书胡应台早就得到阁臣的授意,让他请徐光启出面,前去拜会国师。 

 可他却迟迟不见行动,倒是请见了几次崇祯,却被拒之宫门外。 

 一直到主管刑部监的一位侍郎被抓,胡应台这才坐不住了,这一日请动了徐光启,一起来到清华园。 

 在门房等候的工夫,徐光启看了一眼老友,叹了一声。 

 然后他开口劝道:“征吉老弟,你那个傲气的性子,也要改一改了。等会儿见到国师,该认错的要认错。” 

 胡应台嘴巴张了张,并未开口,只是眸子中却有着不忿之色。 

 此人的确是个能臣,极好名声,一身傲骨。 

 万历年间,他任兵科给事中,能在朝堂上当众顶撞时任首辅朱赓,气得朱赓当堂昏厥。 

 后来总督两广,曾单骑平定地方暴乱,因此威名传遍两粤。 

 在两广总督任上,极力向朝廷建议,请葡萄牙人铸造红夷大炮。 

 大明后来铸造的红夷大炮,其实都是他的功劳。 

 任南刑部尚书的时候,国丈周奎府上的家丁杀人,胡应台无畏强权,依律严办了周府家丁。 

 担任刑部尚书的第一年,因为查办前刑部尚书的案子,又忤逆了崇祯,险些被罢官。 

 因此胡应台不怎么受崇祯和周皇后的待见。 

 然而这几年他办了很多大案要案,在朝野中声望卓著。 

 (历史上的崇祯朝,刑部尚书一共十七人,或死或戍或除名,另有一人降李自成,唯独只有胡应台得善终,足见其人能力) 

 胡应台今年已经六十多岁,曾多次向崇祯上疏乞终养。 

 谁知这次刑部监闹出这么大的事情,胡应台可谓是晚节不保。 

 他不仅脸上无光,可心里面却是十分不服。 

 天下哪个监牢不黑? 

 国师你却偏偏盯上了刑部监。 

 为啥不带皇帝去一趟厂卫的诏狱?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让胡应台心里有一个大疙瘩。 

 当年温体仁与周延儒相争,温体仁指使官员,使阴招栽赃周。 

 后来胡应台查清了案子,帮了周延儒洗刷了罪名,温体仁因此深恨之。 

 因此胡应台有理由相信,这次云逍突然对刑部下手,是温体仁从中使坏。 

 为了保住一世清名,实在没有办法,他也不会放下一身傲骨,请徐光启出面来清华园。 

 胡应台和徐光启等了一会儿,刘理顺前来迎接二人入府。 

 “刘讲官在清华园,担任何职?” 

 胡应台与刘理顺以前相熟,这才开口相问。 

 刘理顺答道:“只是在国师身前做事,并无其他差事。” 

 胡应台不由得愤愤不平。 

 他堂堂东宫讲官,却跑来伺候一个道士,没名没分的。  怎么感觉像是当年道君皇帝时期,大臣们都争先恐后地写清词献媚,太荒诞了。